三个案例告诉你,做餐饮想不通、想不到、想岔了怎么办?

这个品牌一点都不出众,为什么他能做得比我好?

我的餐厅流量一直不错,为什么客单消费不够理想?

我给餐厅起了一个很棒的名字,但消费者好像看不懂,为什么?

餐饮人遇到上面这些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红餐网专栏作家王鹿鹿将从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或许能给开餐厅的你一些思考和答案。

01

想不通,为什么TA能成?

案例

与某饮品类资深创业者交流,他回顾与皇茶、贡茶属于同期创业,感叹他们都发展的很好。对于现在喜茶、奈雪的成功他也表示认可,起码在产品它们都非常出色。但是对于一点点的兴起,比较的困惑,在他看来一点点产品并不出众,为什么能抢占到市场?

分析

在笔者看来,当创业者看到其它品牌成功,就开始学习,然而着眼点往往只是停留在表层,比如产品/比如营销/比如设计等,可以称之为“直接学习”。于是他们找“同款”配方,找“同款”供应商,找“同款”营销设计团队……

然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学习成功的方法不该是“照猫画虎”,而是做一次帮它复盘的行为。顺着它的发展脉络,结合市场的发展与需求变化,由近及远往上捋,找出改变它品牌命运的关键信息,再想清楚在这背后的逻辑。

展开说有很多值得探讨。简单的讲:比如奈雪,奈雪重新定义的是购物中心茶饮店的产品结构+空间结构;比如一点点,一点点重塑了(加盟式)台式街边茶饮店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成本结构;比如喜茶,喜茶是将产品极致主义和品牌文化带入了茶饮,做的是茶饮界的“潮牌”。

所以说,复盘不是抄,复盘是找,找到之后是学,学懂才能用。

02

流量这么好,客单消费却变低?

案例

某餐厅开业,位于购物中心内的流量型位置,从开业起就自然出现排队现象。但是客单消费价格始终不理想。这是正餐,菜单内容选择也颇多,任君挑选。但是为什么使得消费者的客单消费不理想呢?

分析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榫卯关系。餐饮业态是榫,购物中心的不同楼层是卯,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匹配。

用同一个榫嵌入不同的卯,要么太大,要么太小。如果为了适应不同的卯,而用同一材质打造不同大小的榫,就如同去改造已被市场验证的有效模型,风险较大。

这就是说,在商场开店,餐厅的定位与楼层有着密切联系。流量是一个维度,另外,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消费人群,这一顿打算花多少钱决定了消费者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一般来说,正餐宴请在楼上,快餐简餐在楼下。商场负一楼大多为快餐品牌、小吃品牌,属于人流量极旺、消费快速求简的一层。消费者往往比较匆忙,无论看到正餐、快餐,在TA的心智需求里看到的都是快餐,消费的金额自然偏少。

同理,在楼顶开一个快餐餐厅,虽然会具有价格优势,但却无法满足消费者正式吃一顿饭,或者说边吃饭边社交的需求。

03

我做餐饮很久了,

给新品牌起个名肯定好!

案例

某餐饮资深人士准备开新餐厅,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未来希望走连锁模式。关于餐厅的命名,他也想了不少名字,最后选择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命名,比较带有情怀和个人色彩。在探讨中,虽然谈到命名要站在消费者角度上,让品类更容易识别、更方便记忆、更容易传播。但是创始人觉得没关系,自己挺有经验,这新品牌的名字肯定没问题。

分析

创立新品牌需要消费者思维。但很多餐饮人再创业时,追求情怀的心理会胜出。

这就如同一个执念,有的希望还原儿时的场景,有的要做出妈妈的味道,还有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让消费者产生共鸣……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餐厅名,又或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装修风格,再或是与品牌毫无关系的创业血泪史。

情怀是一代人或者一群人的共同回忆,而回忆具有不可复制性。比如物资匮乏的90年代吃一顿排骨,跟现在吃一顿排骨的满足感必然不同;再比如对于创始人非常重要的某些情怀,对于来吃饭的消费者,意义可能并不明显。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要关注到,当创始人过分追求情怀,追求将自己餐厅融入个人色彩的时候,实际上你的餐饮创业,某种程度上就可能变成“自嗨”,而远离了目标消费群体。

情怀本身是美好的,但当我们想将各种情怀输出的时候,可以先问问团队,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反思,对于新品牌我们所做的哪些决定,可能是有问题的?

小结

这三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也是很多餐饮人遇到过的问题。

在“想不通”、“想不到”、“想岔了”这三个小故事的背后,有不少值得餐饮人去思考的问题。

  • 餐饮经营案例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