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就亲子餐厅的话题接受了北京晚报的采访。过去几年我一直对亲子餐厅及亲子经济有所关注,做过深入的思考。下面再分享一些关于亲子餐厅的看法。
电商的快速发展,把传统零售业颠覆了。为了生存,为了对抗电商,各商场、购物中心大量引进强调线下体验的业态;加之“再穷不能穷孩子”观念的盛行,人们很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于是,“餐饮+亲子概念“业态火了起来,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亲子餐厅”,成为倍受关注的市场热点。
但是,亲子餐饮热了好多年了,市场上并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品牌,亲子餐厅大都不温不火,甚至是昙花一现。
理想很热乎,现实却冰凉。看起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亲子餐厅”,为何就做不起来呢?
首先,亲子餐厅先天不足。“餐饮+亲子”业态,十年前也有市场需求,为什么那时候商场不引进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其赚钱效率和市场容量远远低于零售。现在,商场引进“亲子餐厅”,意味着商场客流和招商遇到了大问题。亲子餐厅跑到客流不足但租金不便宜的商场开店,本想抱商场的大腿,却被商场当成了大腿,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其次,“餐饮+亲子”在逻辑目标人群定位上有致命伤,存在过度细分市场的问题。
亲子餐厅,主要瞄准孩子及其家庭的消费。从一个城市来看,亲子餐厅把目标人群从全城人口缩小至有学前儿童(0-6周岁)的城市家庭,而带小孩子的家庭通常会选择就近消费,年龄+距离+消费能力,再加上消费偏好等因素,形成了对目标人群的多重细分,使一个商圈内有效的潜在顾客数量相当相当少,导致餐厅生意相当难做。
第三,亲子餐厅的生命周期太短了。好不容易吸引到新顾客,想把他们培养成经常消费的忠实顾客。但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而且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喜好,再加上家长喜新厌旧,也许没等餐厅收回投资,孩子及家长已经不再喜欢、不再光顾了。对餐厅来说这显然是个悲剧。
第四,亲子餐厅的运营过于复杂。不管做什么生意,越简单就越容易管控和运营,越容易赚钱。亲子餐厅在很小的空间里增加了娱乐、教育、文化等太多的元素,餐厅服务员还得兼任幼儿教师、娱乐场管理员等各种角色。这事儿想想就复杂,做起来更复杂。
第五,亲子餐厅追求“既要、还要”。结果一个都做不好。亲子餐厅在商业模式定位上可以演变成以下三种:
模式1、以子(孩子)为中心,孩子是主角,成人是配角。孩子的天性是玩,吃饭时也想玩。于是亲子餐厅就成了以玩为主的场所,在餐饮的基础再加上游乐、体育、手工、音乐、美术、教育、文化等等,最终是寓教于玩,寓吃于玩。这样的餐厅已经大大偏离餐饮了,成了迷你版的带有餐饮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娱乐场所了。
模式2、以亲(成人)为中心,成人是主角。成人的主要需求是吃喝,这样的亲子餐厅自然是以餐饮为主,然后为孩子提供游乐场所和设备,以及配套的服务,消除孩子对成人用餐的干扰。
模式3、亲子兼顾型,既要让孩子玩的开心,还要让大人吃喝高兴。这是理想中的局面,做起来很复杂。由于有更专业的适合大人们消费的餐厅,也有更适合孩子玩乐的场所,极难两者兼顾。
我发现市场上的亲子餐厅在创建时想的很美,多数都希望能“既要、还要”。但通常只能做好其中一点,导致餐厅进入娱乐教育或传统餐饮的领地,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自身弱点被无限放大,在竞争中陷入被动。
真正适合做亲子餐厅的,是那些掌握与孩子有关资源的企业,比如幼教,儿童影视、游戏、出版、玩具、互联网平台,儿童服装、食品等,他们可以把亲子餐厅当作展示、体验、互动交流的场所,即使餐厅不赚钱,也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普通餐饮企业,也许可以给餐厅加上一点亲子元素,为顾客提高附加值,吸引带孩子的家庭前来消费,提高他们的满意度。麦当劳、海底捞都做过这样的努力,但那只是锦上添花,不宜对此寄予太多希望。至于其他没有相关优势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开亲子餐厅时需要慎之再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