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了六七年,再请杭城昔日的餐饮业大佬“澳毛头”复出,这家有些闹中取静的“老街坊餐厅”,还没来得及大派广告,就被一些懂吃的老杭州“追星”了一回。
星级酒店找人都对名厨颇为看重,而杭城那些需要摸着巷子循迹而来的小餐馆,也在今年初冬时节,忙着聘请顾问,“挖”起了餐饮业的杭州籍老前辈们。
他们主推的菜品,并非啥杭帮菜,而是这个时节最接地气,老杭州“定时
”都要挽起衣袖酱上一两只的“酱鸭儿”。
做得一手好酱货的“澳毛头”复出
到社区小餐馆里当起“顾问”
说起上了年纪的老杭州,谁不会做酱鸭儿呢?
说起酱鸭儿,“澳毛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凭一手秘制酱货,在杭城餐饮业闯出了名号。
老杭州都记得,用螃蟹和龙虾做餐馆招牌,专卖口味出众的酱鸭、酱肉,还在城站广场中闽大厦拥有4000多平方米店面的“澳毛头大酒店”。然而,辉煌时代里的这艘“餐饮航母”,也遭遇了生意断崖式下滑的时刻。
六七年前,“澳毛头”选择将店铺转让,也淡出了杭城的餐饮圈子。
正是看中这位昔日餐饮大佬在酱货制作、食材采购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同是杭州人的“老街坊餐厅”老板朱晋平说,托了私交,做了不少工作,在11月份才“挖”到这位老师傅来到这家社区小餐馆当起“酱货顾问”。
目前,“澳毛头”的主要工作就是帮位于混堂桥的“老街坊餐厅”制作酱货和采购食材。
“‘澳毛头’做了三十年酱鸭,经验和技术都没问题。”因为“澳毛头”年轻时做过水产买卖和餐饮生意,朱晋平说,哪里产的冬豌豆最清甜、冬天去哪里才买得着“大块头”的河虾,“澳毛头”也是一清二楚,经他之手采购的水产和蔬菜品优价实,让他很放心。
经历过生意的起起伏伏,“澳毛头”本是无心“恋战”餐饮界。但是专注了三十多年的秘制酱货,还是让这位昔日餐饮大佬割舍不下。
如今的他,年近古稀,穿了一件毛领夹克,一头像极了“猫王”的刘海后翻上冲的发型,看上去颇具个性。一打开“酿酱货”的话匣子,这位68岁的老师傅掸掸烟灰,一张口满嘴的杭州话。他最看重的是,做酱货时一定要亲力亲为。
“他们这些餐饮老前辈对食材的责任感是很多年轻人难以企及的,这批老前辈都成了‘稀缺资源’。”朱晋平坦言,“挖人”瞄向“老师傅”,未来也将可能是杭城平价连锁餐馆林立之后,这些“街头餐馆”、“巷子餐厅”求生存、重卖点的一个“法宝”。
“简单地说,老师傅的到来不仅可以扩大酱货的经营渠道,也可以为我们这种小店注入更多的运营经验。”朱晋平说。
餐馆“酱货生意”风生水起
“澳毛头”酱鸭秘方“必须是湖羊牌袋装酱油”
总能为冬日添些暖意的鸭儿、黄鱼、鲫鱼、猪耳朵、仔排,各色的食材浸入酱油的香气,又让爱酱货的杭州人惦念起来。对杭城餐馆来说,吃饭之外的“酱货生意”也渐渐走俏。
“这段时间,‘酱货生意’能占到餐厅营业额的三成。”朱晋平说,引进了近十种酱货的老街坊餐馆,迎来了额外的“冬日商机”。
节气立冬一过,温度适宜,扰人的苍蝇数量大减。从梅家坞、茅家埠再到滨江一带的农家们,陆陆续续在空旷的路道和院子,铺开飘散着酱油味的铝盆子、大口缸或是塑料箱。农家们支起晾干竹叉,把酱鸭、酱肉、咸鱼、腊肉一字排开,趁着晴天晾晒吹风。
从11月18日开始酿制一批酱鸭儿算起,现在“老街坊餐厅”第三批酱鸭儿已经上架了,第四批的鸭儿还在酱味四溢的大箱子里浸着。
“刚开始先让‘澳毛头’试个手,只‘打了几十个样子’(酱鸭)。现在一算,也快酱了近三百只。”秘制酱鸭儿出了酱油箱,肉色枣红,芳香油润,挨个晾在支架上,很快就有餐馆附近住着的老杭州探进门来问价格。
尝过之后,就有不少老杭州反复上门购买。虽然餐馆有时还不明着向消费者“点破”这批酱鸭儿出自谁手,但眼看着60元一只(生鸭约3斤半)的酱鸭儿抢售一空,还接到几张大订单,“澳毛头”对自己的酱货手艺依旧炉火纯青表示出了自信。
“澳毛头”酱鸭的秘方有些啥?“澳毛头”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必须是湖羊牌袋装酱油”、“必须要加饭酒”、“酱鸭儿要酱一天、晒四五天、吹一周风”。
最重要的是,他提到了有些特别的加热方法。“加热之前,别用力洗酱鸭儿,一洗味道就跑光了。还有一点就是别隔水蒸,要用高压锅蒸。”“澳毛头”说,用高压锅蒸酱鸭儿,一般压上8分钟。这时候的酱鸭儿,水分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柴难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