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经营资讯>>正文

“脱贫面”到“品牌面”,化隆拉面一年挣回100亿元

记者 郑思哲/文 张海东/图

2018年,化隆拉面馆遍布全国271个地区,挣回100亿元。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这碗拉面,已经不单单是一碗“脱贫面”,而是一碗寻求突破、正在转型升级的“品牌面”,更是一张“青出于蓝”并且有自信“胜于蓝”的“名牌面”。

一碗拉面中诞生的扶贫产业

1月23日,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时至中午,位于商业街街角的一家化隆拉面体验店内的食客渐渐多了起来。由于人多,老板韩海明也不得不穿上厨师服,当起面匠。“这个店是我刚开的,人手不足。”几个月前,在外打拼了18年的韩海明决定返乡创业,于是便在家乡开了这家拉面馆。

200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韩海明离开家乡,循着前辈的脚步,前往上海打拼。那个时候,韩海明也希望能像前辈一样,在外地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拉面馆,赚钱养家。

刚到上海的韩海明没什么手艺,只得从跑堂干起。后来,他跟着师傅学会了拉面,成为一名面匠。韩海明凭借这个手艺,逐渐积累起开店的本金。不久,他终于在上海拥有了立足之地——自己的第一家拉面馆开张了。

韩海明说,出去闯荡最初的那几年,在外开拉面馆的化隆人并不多,在上海也就300家左右,大多打的是“兰州拉面”的招牌。”开店头7个月,韩海明就赚了50万元左右,这给了韩海明继续干下去的信心。随后的7年时间里,韩海明在上海的店越开越多,逐渐形成了规模。

一个偶然的机会,韩海明去广西桂林旅游,发现桂林市区内没有几家拉面店,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事业转到桂林,这一呆又是9年。其间,许多像韩海明一样的面匠外出打拼,逐渐让曾经是国定贫困县的化隆县看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拉面经济,这个凝聚着当地百姓最淳朴想法的脱贫路子,就这样成了举全县之力、举全海东市之力打造的扶贫产业。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曾经遍地开花的化隆拉面遇到了发展瓶颈。随着我国一、二线城市逐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原先四张桌子、一家店铺的粗放式经营理念逐渐与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格格不入。此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也逼迫着化隆拉面急需树立自己的品牌。

“脱贫面”到“品牌面”

早年在上海打拼期间,韩海明就发现,在上海开兰州拉面馆的其实大多是化隆人。“毫不夸张地讲,当时上海的300家兰州拉面馆,其中有200多家都是化隆人开的。”随着自身拉面产业的不断拓展,韩海明逐渐意识到:虽然兰州拉面知名度更高,但要让化隆的拉面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

2010年,韩海明创立了自己的化隆拉面连锁品牌——迈芝顿。与此同时,韩海明也逐渐意识到,只是创立一个品牌,如果在品质上、管理上、服务上跟不上时代,化隆拉面也很难产生品牌效应。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拉面人,韩海明最注重的便是拉面的品质,也十分清楚化隆拉面品质的优势在哪里。“兰州拉面最主要的特点是保持它本土的原汁原味,而我们化隆拉面不一样,我们会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做出符合当地人口味的拉面。”韩海明说,因地制宜,与当地饮食文化相结合,就是化隆拉面品质上最大的优势。

在韩海明看来,化隆拉面经历了20多年的走出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这种升级不仅仅是口味上的,更是一种服务上、管理上的转型升级。”

而回乡创业,似乎预示着化隆拉面转型升级的一个起点。如今,韩海明已经在上海、天津、广西等多地开设了17家连锁店,年营业额基本保持在1000多万元。群科新区里的这家体验店所产生的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韩海明说,回乡创业,更多的是一种情怀。而且,凭他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家乡的拉面市场远没有到饱和的地步。“但是不能开小店,要做就要做服务、管理都比较上档次的连锁店。”韩海明说,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对餐饮业的要求也不再仅限于口味,更多的是追求服务与管理。

拉面经济也在寻求突破

对于拉面经济面临的困境,驻外14年的化隆县拉面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成福颇有感触。14年前,韩成福作为一名驻外办事人员,见证了化隆拉面的起家。韩成福说,当年,化隆人外出闯荡,孩子上学,办营业执照等,就是办事处驻外人员最主要的工作。

2003年,为了让走出去的化隆人能够更加便捷地经营、生活,化隆县政府开始外派人员,并成立办事处,帮助拉面人与当地政府打交道。10多年过去了,现在,化隆县对外共设有45个办事处,54名办事人员在全国各地扶持拉面人在外开店。

对于化隆拉面下一步的走向,韩成福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烹制燃料,来比喻不同时代对拉面人的不同要求。韩成福说:“第一代拉面人用蜂窝煤作为燃料烹煮拉面,这种方式基本持续了15年;之后,拉面人开始用煤气为燃料烹煮拉面;而到了2016年,拉面人又开始用电和天然气来烹煮拉面。时代在发展,对拉面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韩成福说,第一代、第二代拉面人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对他们而言,现在资金已经不再是发展的难题,现在面临的是如何持续发展。不论是开连锁店,还是公司化经营,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而这些正是他们现在急需的。”针对这一现状,化隆县积极搭建平台,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经营、什么是公司、公司有什么架构。只有讲明白了,让他们清楚了,他们才能实现下一步的转型升级。

“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淘汰也是必然的。”韩成福说,以上海市为例,2015年之前,上海市共有3200家化隆拉面店;但随着上海市城市管理的提升,相关整治行动的开展,到2018年年底,上海市的化隆拉面店剩下了1400家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拉面经济的发展,也必须跟上当地城市发展的要求。”

拉面经济不仅仅是一个产业

在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一间设备齐全的直播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这里,我们会用录播的形式给化隆拉面人传授拉面技艺,也会给大家讲一些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韩成福说,如今,拉面经济已不再是一碗小小的拉面,它带动的是一个庞大、完整的产业链。

“打个比方,化隆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1.5万家拉面店,如果按每天一家店消耗20斤牛肉计算,一个季度就可以把全青海的牛吃光。”韩成福说,因此,化隆拉面的食材除了从青海本地购买外,还需要从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购买,这无形当中就带动了周边省份的相关产业。

当然,拉面经济最根本的职责,还是脱贫致富。韩成福说,如今,化隆县的拉面培训等服务,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18年底,两年间,化隆县通过拉面实现脱贫的人口就达到了3000人,而这背后,就意味着有3000家实现了脱贫。“如今,化隆县很多村子,包括乡镇都已实现了脱贫。到2019年底,化隆县将实现全县脱贫。”韩成福说。

对于未来化隆拉面的转型升级,韩海明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把自己的化隆拉面馆开到兰州去,让化隆拉面品牌的高品质服务,在牛肉拉面的发源地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