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经营资讯>>正文

从小店做起如何被《舌尖2》看中

如果一家店开了12年,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把本钱都赔进去了,你会怎样?

张平和妻子熊孝禹的选择,不是怅然离开,而是保持店名不变,换个口味,再来一次!

“晓宇火锅,其实就是我老婆的名字。”不善谈吐的张平,说这辈子基本上还没被记者采访过,一定要老婆陪着才好说话。

号称重庆火锅50强首位的老板夫妻,坐在火锅桌旁,很是恩爱。

北上开店,洗白

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的张平,1994年起待业在家。住在七星岗的熊孝禹,在402路电车卖票,后经人介绍,他俩恋爱,1997年结婚。

婚前两年,在枇杷山的杂货铺旁,他们开了一家麻辣烫。“弄的味道不行,生意不好。”张平说。麻辣烫都是夜深才做,二人合计,不如开个火锅店。1997年,晓宇火锅在枇杷山开张。

“从4张桌子开到8张桌子,一个月赚一千多块钱。”张平说,当时他想到了放弃。

1000度近视的张平,去厨师学校学炒菜,眼镜起雾啥都看不到了,只好打消改行念头,坚守小店。经济条件不好,二人迟迟不敢要小孩。2008年,张平把晓宇火锅卖给了一个收废铜烂铁的人打理,自己到北京和人合开了一家火锅,二次创业。结果水土不服,开了8个月的北京火锅店关门,张平两手空空回到重庆。

“全靠老丈人支持我们,借钱给我们把店买了回来,老婆也不嫌弃我的失败,才有晓宇火锅的今天!”张平望着老婆,很感慨。老婆在一旁笑。

改良配方,重整

“近12年的经营,加上到北京的失败,我们还是学到了东西的。”张平说,这一次,他完全改变了原来火锅底料的配方。

在新店的食材上,张平夫妻不再像以前那样小本经营,“花椒我们晓得,便宜的尾子是苦的,30块钱以上一斤的才可能没得这个问题,东西假不得。毛肚和牛肝,我们小店在主城拿不到鲜货,就从四川合江进货,每天早晨在长途车站接货。”

张平坚持自己炒料,配方改良后,开在居民楼下的晓宇火锅开始了爆发式增长。张平说,有几个月经营额是月月翻番,这是他第一次感觉生意有做头了。

生意好了,张平舍得花更大力气投入了。为确保牛肝和毛肚的供应,他分给了供货商股份;为了把现炸酥肉学好,他花了1万元让兴隆街炸酥肉的师傅教习秘方……

去年1月,晓宇火锅开出了第一家分店,接着又开了两家。张平还是坚持自己炒底料。

去年,张平夫妻终于要了孩子。尽管有了更大的店,熊孝禹还是只在老店里守着,到附近的菜市场买素菜,其他的事情张平来负责。

枇杷园

火锅

一条街都是火锅你说竞争大不大?

我只有赌咒发誓把它搞好

说到“火锅街”,南山火锅一条街应该是重庆最出名的,枇杷园是街上最大的一家。

倒回10年前,南山火锅一条街只有猪圈、老厂老火锅等名气在外,这片山头采石场林立。南岸区政府要求关闭采石场后,做石材运输的邱松,开始转行,开起了火锅店,取名“食为鲜”,因为爸爸是种枇杷树的,店里也有枇杷树,改为“枇杷园食为鲜火锅”。

枇杷园火锅最初生意也不好,这条街上的竞争激烈。

“熬过了好多年,坚持终于有了回报。”邱松嘴里的坚持,包括坚持不卖发菜(比如发毛肚发鱿鱼),坚持不用色素香精,坚持公示味精鸡精花椒海椒的来源。

“我已经连续吃了四天了,我没加乱七八糟的东西,吃了没得问题。”邱松说,曾经有位好友来吃火锅,以为红汤里放有色素,酒醉后骂过他,“我当时对天发了毒誓,店开再大,也不用色素让汤色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