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人:这6个误解可能会让你的餐厅营销费打水漂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让“酒香不怕巷子深”成为过去式。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时间的“不露脸”,将很快被顾客遗忘。在这个强调品牌就是竞争力的时代,不善于营销品牌也很难有前途。

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饮企业纷纷开展品牌营销,但真正做好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人对营销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很多的误解,结果只是在“自嗨”。

误解1:营销做好了,生意就能好

市场竞争的升级,使得很多餐厅面临生存问题。受到各种“成功案例”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餐饮老板将扭转生意的希望放在“营销”层面,认为只要将营销做好了,生意自然就不会差。毫无疑问,这种想法存在概念上的错误。

从概念上讲:营销是指,餐厅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主要是深挖产品的内涵,找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品牌进而消费的过程。

换言之,营销只是餐饮运营系统其中的一环。它的价值在于扩大品牌优势、营造消费氛围。事实上,当餐厅生意不理想时,餐饮人应该要思考的是,餐厅生意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找到餐厅生意不好的原因,我们才能针对性的做出合适的营销方案

误解2:品牌营销=写文案、做活动

很多人不能正确辨别“营销”、“传播”与“广告”的区别,以为品牌营销就是写几句看似很高深的文案,策划一些看似很有噱头的活动。有些老板甚至不惜高价聘请一些知名4A公司出身的活动策划人,但殊不知这些专业人士很容易陷在专业领域,而忽略公司战略的大背景,往往干着成就自我、但不成就品牌的事情。

品牌营销一定是基于公司战略,最终目的是帮助公司实现盈利增长。达到增长目的的过程有长有短,但最终的目的一定是“增长”。如果一个餐饮品牌每天都输出很精彩的文案,门店却并不赚钱,这就好比甲方公司做着乙方公司的活儿,角色错位。

品牌就应该干符合阶段需求的事儿。如果在解决温饱的时期去解决文化问题,生出的文化必然是臆想和扭曲的。

网易云音乐将点赞最高的5000条乐评大字报铺满杭州地铁,戳中2亿用户的心,必然可以成为经典案例。

而创业初期的第一佳大鸡排曾在垃圾桶上贴带LOGO的“请爱护环境”小标语,从而实现门店的引流,这也算品牌微小时的巧妙打法。

误解3:开店就先谈品牌

或许是大家都知道了品牌的重要性和威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谈“品牌”。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在谈品牌,初出茅庐的也在谈品牌,但前提是:只有生存下来,才有资格谈品牌。

很多餐饮人甚至不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上,却希望运用各种营销战术,把自己的品牌炒热,获得更多的客人或者流量。因此,不计成本的进行推广:上美食大号、上团购、打折送菜,各种手段无所不用。结果呢?消费者携家带口,跨越半个城区去餐厅品尝,结果可想而知,不谈引来的消费者不是你要的消费者,更因为盲目营销导致出品品质下降、餐厅服务混乱,导致不仅不挣钱,口碑还负面传播。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开店的核心一定是产品,先把产品做好,服务做好,整体战略规划好,解决生存的问题,再想着去做锦上添花的事,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

误解4:营销活动就要创意翻新

每逢各种节日,大大小小的餐饮商家们总是会做各种创意营销活动,尤其以情人节为甚,可谓一年一个花样。

但在大家创意迭出的时候,西贝却年复一年,重复着“亲嘴节”的活动,连续两届的“亲嘴节”制造了不小的轰动效应。“亲个嘴,打个折,I❤莜”的口号愈发响亮,也让西贝的品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重复一件营销事件可能会被不少人揶揄创意枯竭,然而当重复3次以上时,大多数人记住了西贝的214亲嘴节,却毫不记得那些迭出的花样。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当然,重复不代表一成不变,活动本身仍然要不断的自我升级。譬如第二届“亲嘴节”西贝便在地铁、商圈内铺满广告,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大。

误解5:有“记忆点”就够了

餐饮企业永远要考虑两件事情:没生意的时候考虑营销,把顾客吸引进店;有生意的时候考虑持续提升品牌力,更加强调顾客感受。

很多企业在表达品牌时,常常为了触及“记忆点”而只选择单独一点来表达,但这并不是品牌的全貌。例如巴奴一直在强调毛肚,西贝一直在强调好吃,但顾客感受到的其实是环境、菜品、服务带来的综合感受。

营销引进门,留人靠运营。营销只是拉新和转化,复购才是营销的后劲儿,这就需要综合的运营能力。如果一直靠营销来拉动门店人气,而没有配套的运营能力,营销起到的就是副作用,就如之前所说,跨越半个城来到店里,却被糟糕的产品品质、服务及环境吓到,好则营销与生意一同停止,坏则让把门店给拖垮。

误解6:脱离门店实力谈品牌影响力

门店无疑是最好的广告。为一家店拼命投10天的广告可能石沉大海,但如果一下子在某个城市开了10家新店,则必然造成全人民、全媒体的轰动。

因此有种观点称:品牌的基础是规模。没有规模谈品牌大多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

品牌的本质是要降低三个成本:企业的营销成本,顾客的选择成本和社会的监督成本。从这个角度讲,门店数量越多的品牌,无疑是在帮助社会降低监督成本,从而也获得了更强的品牌力。

当然,快速开店固然能够抢夺市场认知度,但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仍然是对运营体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