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未知,非确定性的“无常”。
已知,更确定性的“因果”。
什么是商业?
商业,就是将从未知中探索出的已知进行规模化放大的过程。
这时候往往会有人反对,说自己只是希望做一件可传承的事情。
并不需要开多少家店,也不需要在商业上获得多么大的规模效应,开成个百年老店也挺不错。
其实,可传承,也离不开技术等环节的复制。
不管是规模化的复制或是可传承的复制,都需要建立“可拆解、可量化、可逆向组装的闭环”。
在大自然里,物种亦都是通过自身的最大化繁衍(可规模化)来实现传承的。
可规模化和可传承,都可以看成是同一件事情。
商业,本身就是一种更高效的传承方式。
商业,也是一门说学逗唱知行合一的应用科学。
商业的价值,会无限接近于社会价值。
因此,商业,也是最深刻的修行。
价值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驱动。
解决需求,才是价值,才是价值原点。
解决从“没有”到“有”的需求,之后是解决“更高品质、更多选择、更高价值或更低价格”的需求。
凡不是民心所向的,必将不可持续;
凡是能穿越时间的,必有价值内核。
凡是以赚钱为原点的,必会时不时进入瓶颈难以走远;
凡是以价值为原点的,才会有源源不断持续的生命力。
没有价值,没有商业。
或者说:
所有的战略,都是价值战略。
价值,就是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得以存在的意义所在。
菜不好吃、价格还高、也没什么服务,随便开个店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翻片儿了。
供不应求的上半场告一段落,进入供大于求的下半场。
供大于求的下半场,消费者虽然掌握了选择权,但是选择的复杂度和决策的成本更高了。
赶时间填下肚子的,看到前后左右200米有几十家可以选的快餐,而自己一共只有30分钟哪有时间一家一家看过去;
为招待刚退伍的前战友列了十多家备选餐厅的清单,发给战友对方回复一句随便、然后又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跟好友聚会涮了好几回火锅、也撸了好几回串儿,终于有人提议咱下回能不能不吃火锅不撸串儿啊?可现在餐厅别说8人桌连5个人都很难坐一块儿哇;
健身人士回到家打开手机有12家健身餐在30分钟能够送到,可我就点个外卖给我那么多选择怎么选呐...
情侣们仍然需要那些私密性更高、适合两人用餐、设计装潢浪漫、背景音乐温馨、产品有情调、上菜别太快、服务别打扰的餐厅;
带着孩子的父母,急切地需要在家附近能有多一些让孩子放心吃的餐厅;
糖尿病患者不想每次去餐厅,点餐后还得追到厨房多提醒一下千万千万不要加糖...
即使在行业一片哀鸿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的细分客群的场景需求未被有效满足。
这里面的很多消费者,都愿意为自己的需求额外付费,但是现在只能被动地委屈地将就着。
“当一个需求被满足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需求。”
---- 马斯洛
世界是被永不满足的人性,永不停止的需求所驱动的。
企业的成功,无非是靠外因和内因。
外因,就是市场提供了价值驱动型企业生存发展的时间空间的机会。
内因,就是创始人及团队能迅速捕捉到这机会还能跑赢其他的选手。
“有机会”是前提,“接得住”是资源和方法。
人,创始人以及团队,就是将非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捕捉并规模化放大的最关键的因素。
刷新
解决需求,才是价值。
产品和服务,都只是价值的载体,而不是价值本身。
价值的载体则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不断地迁移或者被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所替代。
提供美妙的音乐是价值。
作为价值载体的产品及服务在500年前是秦淮河畔的小花船,50年前是田间地头的扭秧歌,25年前是TDK、SONY的卡带,20年前是CD,15年前是mp3,10年前是ipod,5年前网易云音乐是QQ音乐,现在是你的一句“Hi,siri...”
华为最新发布的鸿蒙系统,毋庸置疑将成为下一个5G多屏时代的领跑者。
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性,才能保持最高效率以维持生存。
毕生研究进化论的达尔文,却娶了表姐为妻,10个子女非死即病。
开放性,是大自然告诫全人类基本的生存法则之一。
2014年,出任微软第三任CEO的纳德拉,通过出色的领导力和刷新的思维方式,将微软重新带回市值万亿的高点。
“刷新是任何寻求在长时间内产生持续影响力的个人和机构都必须要做的,从运动员、领导人和艺术家到城市、公司和社会,都是如此。”
纳德拉将自己的观点写了一本书叫《刷新》。
他说:
当你点击那个小箭头或通过按 “F5”键来刷新浏览器时,网页就会更新。
比尔·盖茨在书中“序言”中谈到:
它不会将所有东西都清除并重新开始,它实际上会保留一些内容并替换其他内容。
要干成一件事,充分条件缺一不可:
对的人,刚好在趋势前期在干着对的事。
即使错过,也绝不气馁,自我保持刷新。
世界正在加速度地流变,我们离能够提供给顾客的价值有多远,离公司的死亡就有多近。
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敏感地在市场的反馈中保持刷新。
价值,是一切商业的原点;
刷新,保持价值的生命力。
跑赢餐饮下半场,需要重新理解商业,重新理解价值,重新理解自己。
保持对商业理解的刷新,保持对价值理解的刷新,保持对自我理解的刷新...
过去的都已过去,随风而逝的过往继续转化为我们成长的养分。
未来一直在那里,过多地期盼都不如更务实地把握每一个当下。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