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你的餐厅数据是真实可信的吗?

“别光用嘴说,拿数据来说话”,这句话应该是现在企业里频率很高的一句,但是数据真的那么靠谱吗?往往被忽略的有两点:一是谨慎辨别数据背后的隐藏信息,二是参考数据需要考虑数据所在的历史时间和场景。

谨慎辨别数据背后的隐藏信息

数据和文字都具有欺骗性,因为一旦写出来,就会有人信,就是这么神奇,更不要说数据还是真实的了,但是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却要更加关注。这样说估计还是太理论,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个店长跑来给老板说这个月我们人工成本下降了1万元,拿工资表来看人数也是齐编,计算也没有错误,但是再认真看看,下降的原因也许是老员工离职的太多,进来很多新员工,试用期的新员工薪酬当然要比正式员工稍微低一点了,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什么是妖?反常就是妖!

再说一个例子,做连锁的企业一般都会对新投门店做出投资回收测算,投资回报多少,回收周期多长,财务人员在汇报的时候往往会说一句“假设营业额/人流在多少的情况下”,这样的财务人员还是靠谱一点的,有多少老板其实是听不到这句话的。很多数据都是建立在假设上面,但是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呢?

 

参考数据需要考虑数据所在的历史时间和场景

明朝的一两白银相当于多少人民币?不少人按照大米的价格来换算,但是高晓松在《晓说》中谈论《金瓶梅》的时候就提到这个问题,说不能直接这样换算,还要考虑大米在明代人和现代人消费中的占比,否则的话拿房子价格来换算是不是会得出一个更夸张的数字呢?这就是咱们在这里说的参考数据要考虑数据所在的历史时间和场景。

餐饮企业来说,十年前也许还是呼风唤雨的江湖老大,十年后的今天却沦落到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步,老板却还拿十年前创造的营业额、规模来说事,但是真的一样吗?十年前的客户主力现在多少岁了?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偏好是什么?就像夜市大排档,很可能会随着我这个年龄段逐渐消失,你信吗?

说这些不是在装B也不是玩噱头,更不是说数据没有用,而是提醒大家无论在什么理论面前什么数据面前,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谨慎辨别,而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