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大量关店,真的是因为管理问题?

作为在台湾已经超越了星巴克的新晋咖啡品牌,2007年进入大陆市场后,85度C曾经风光无限,所向披靡,在全国开出500家店面。

 

然而,目前看来,无论是自已经认定的对标企业星巴克,还是实际上的竞争对手区域性面包房,在这场面对面的竞争中,85度C连象征性的胜利都没有取得。

 

很多人把85度C的收缩解释为管理问题,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30年河东,30年河西。85度C进入大陆的几年时间,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

 

2007年,85度C进入大陆市场,2012年,我看到漫天的新闻,说85度C已经快要“超越”星巴克,一时之间,似乎看到了一个国际性品牌的崛起。2016年,情况却出现了逆转。随着郑州最后一家店面的关闭,曾经宣称一年内要在河南开10~12家店面的85度C在当地已经没有了踪影。

 

 

其实,在完全退出郑州之前,85度C在徐州、上海等城市的店面已经纷纷收缩。

 

“重规模,轻管理”,这是媒体引用85度C老板的话。这大概也是职业经理人离职后,老板的意思表达吧,很明显,85度C的“国际化”进程并不顺利。

 

但我不太认同是“管理”问题。

 

2012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一些见风使舵的家伙:“超越”星巴克早得很,在大陆,85度C的竞争对手不是星巴克。85度C真正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卖面包、蛋糕的。

 

85度C的问题,有管理的成分,但本质上并不是管理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战略、商业模式问题,然后是品牌定位问题。星巴克主打“咖啡+商务”体验,让咖啡有了温度;还有一些咖啡的业态,如3W咖啡,主打“咖啡+创业”,如《字里行间》,主打“咖啡+图书”……

 

01.战略失误:“质优价廉”的时代已经过去

 

所谓的战略,就是如何保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优势。

 

“低价格,高价值”,作为一种宣传方式还可以吸引到消费者和投资者,但不能是战略。质优价廉的产品,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因为,从企业盈利和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它不具备持续性。更为重要的是:直营店的规模发展还是需要盈利支撑的。

 

低质低价、质优价廉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需要高品质的产品,能够代表其个性和品位的产品。吃面包、喝咖啡,不单单是为了充饥。

 

85度C在台湾业务模式主要是直营,竞争对手是星巴克,咖啡是其主要品类。到了大陆,商业模式是直营还是加盟,一直处在摇摆之中,产品结构中,咖啡为辅,面包和蛋糕为主,其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星巴克,变成了其他面包店。

 

 

战略制定与战术实施的不一致,造成了企业理念与市场认知的错位。

 

首先,85度C的商业模式是“咖啡+蛋糕+烘培”的杂糅体,看不到什么独到之处,反而显得不够专业和聚焦。

 

其次,店数和市场份额在台湾超越星巴克,并不代表什么。那只是在台湾,不是大陆,也不是全世界;单纯从店数和市场份额也难以说明问题,市场份额的质量和持续性如何?目标消费者及在目标人群中的影响力如何是非常关键的。

 

再次,星巴克的消费体验是首位的。跟星巴克比较,一定要知道星巴克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星巴克仅仅是一杯咖啡吗?不是,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平价咖啡品牌却非要针对高端消费者,这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吗?也让自己的形象和价值模糊。

 

02.定位:85度C是什么?

 

品牌定位不清晰是85度C的又一关键问题。

 

定位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创建一个精准的、最佳的位置。定位是寻找和发掘心智资源,形成差异化,85度C显然没有做好。如今,85度C是什么?咖啡店?面包店?消费者恐怕难以回答!

 

肚子咕咕叫,去吃个面包,顺便来杯咖啡,这是解决饥饿的问题;而为了休闲去喝一杯咖啡,享受午后的阳光或者一种心灵的安静。这完全是不同的两种状态,也是有体验和感知上的根本区别。星巴克提供的是咖啡的综合体验,那么,85度C是什么体验?是平价、产品丰富?还是什么?核心价值很难体现。

 

星巴克做好了一杯咖啡的体验,然后开始进行延展,比如,推出餐品,是丰富产品线,提高店面盈利点。而85度C在消费者中未形成某个品类强烈认知的情况下,便杂糅了咖啡、面包和蛋糕,显得面目很模糊。消费者有某个消费需求时,很难第一时间想到一个定位并不清晰的场所。

 

 

03.极致单品:大单品缺失

 

85度C的主打产品是什么?资料显示是咖啡。大致占到销售额的40%左右,蛋糕30%左右,其他30%。虽然咖啡占到4成,但蛋糕也占到3成,其他占到3成。所以,特色也不突出!

 

有资料这么介绍:每个月,85度C都有20余种新品投入市场,成为这个行当“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之一。20多种饮料和咖啡,60多种蛋糕,88种面包,由5400平方米中央厨房提供的琳琅满目的产品,远远超过一般的西饼面包屋,深受消费者欢迎。

 

当我实地去体验了一下85度C的时候,发现蛋糕卖的更多,而且咖啡、茶饮等和蛋糕一起销售的情况比较少。一般是买蛋糕或者买一杯咖啡或者饮料,大概是因为店内的空间较少,卖货为主,在店内消费并不惬意,体验很一般。

 

产品种类并非越多越好,一般面包房销量高的也就那么一二十个品种,产品种类越多,浪费越多。长尾理论,在对保质期有极高要求的烘焙食品行业,并不适用。

 

85度C的产品品类有蛋糕、慕斯、乳酪、弥月、咖啡、茶饮、冰沙7大类,如果聚焦一点,每个品类形成1-2个拳头产品会更好。大单品才是利润点。

 

 

04.回归原点:价值

 

85度C供应的咖啡均价8元左右,面包均价3~6元,蛋糕均价8元左右,一般人均一次消费十几元,是大众化的价格定位。价格和价值,一定是相匹配和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要用平价的产品树立高端的体验,明显是跟价值规律违背的,也是徒劳的。

 

做规模化下的适度利润,还是利润最大化下的规模?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85度C选择走平价路线,注定是要追求规模效应,所以就不要跟星巴克去比较,星巴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下的规模。星巴克和85度C的价格定位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的消费群体不一样,企业获取效益的方法也不一样。

 

另外,从开店的策略上看,85度C跟星巴克去竞争一些黄金地段,也是不合适的,平价模式决定了85度C走的是平民路线,可以时尚化,但一定不是奢华、高端、品位!

 

 

05.小结

 

互联网时代是回归的时代,营销也要回到原点。但回到原点不是在原地,而是从更高维度的来思考问题和定义价值,这样,才能找到企业通向未来的道路。

 

目前,面包、咖啡店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和残酷,融合面包+咖啡+饮品的商业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85度C前几年的“崛起”有让人振奋的一面——那就是现状不错,在台湾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该模式复制到大陆之后,部分城市进展也很顺利。

 

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如开店的成本、单店的盈亏平衡点;战略的滞后,品牌的定位模糊,市场布局和规模效应等,还涉及目前的产品线规划,如产品线分散等。

 

85度C最紧迫的是要解决战略问题,然后解决品牌定位和价值问题。

 

一个卖咖啡的,现在跑去卖面包了,卖面包与卖咖啡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与顾客体验,所以用原来的经验玩不转了。

 

85度C是什么不重要,85度C为消费者提供什么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 行业分析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