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餐饮30年:靠杯酒向餐饮航母进化

三十年前的今天

  餐馆招牌的新变化
  四季美、老通城等餐馆恢复原名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推行假左真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借口“破四旧”,刮起一股砸招牌、改牌名的妖风。当时,四季美改为红星饮食部、小桃园改名为延安饮食部、老通城成了东方红饭馆。国庆之前,记者调查本市饮食业揭批“四人帮”的情况时,看到这些著名的传统饮食餐馆已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摘自《长江日报》1978年10月4日报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

  名小吃走入街头小店

    黄鹤楼下的户部巷里人头攒动,这里的汤包、热干面、糊汤粉、米酒等数十钟特色小吃,令人大饱口福。据介绍,仅昨天一天,就有数千名食客前来就餐。
    当年人们“摇船架浆”去吃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小桃园的鸡汤。而今,这些名小吃在路边小店都能吃到。在汉口吉庆街、武昌首义园、硚口美食街以及各城区的“好吃一条街”,各色小吃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都说“民以食为天”,可三十年前的中国人大都有一部“饥饿史”。户部巷食客林先生回忆,当年是典型的“短缺经济”,粮油禽蛋都要凭票供应。街上餐馆少得可怜。家里来了贵客才去四季美、老通城。“武汉人那时爱吃排骨煨汤、汤包,是因为那些东西油水厚,现在大家强调健康饮食,吃得少多了。”

  “餐饮航母”取代靠杯酒

    改革初期,在汉口吉庆街,一些勤快的生意人抬出竹床放到临街路面,菜架上摆着凉菜、卤味等,光着膀子的食客们边吃边聊……这就是曾流行一时的“靠杯酒”。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靠杯酒”式的小店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如今,一批餐饮业的“航空母舰”纷纷出现:小蓝鲸、湖锦、艳阳天、太子酒轩……而“鸭脖子”等一批民间菜也被挖掘出来,成为鄂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30万大军打造餐饮大产业
    餐饮业如此发达,也使市民在外用餐渐成习惯。以往武汉人吃“团年饭”,常常是一家人要做几天的“灶妈子”。而今,市民往往要提前一两个月才能预订到团年饭酒席。据统计,今年春节7天,武汉各餐饮酒楼销售额达2.7亿元。而武汉餐饮网点目前已达4万个,从业人数30多万。
    去年,全国餐饮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这些年都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长,湖北的增长速度更是接近20%。
    鄂菜品牌店如今已大举进军外省。到今年8月,在北京等13个省市,已有1500余家鄂菜馆落地生根,每年营业额近120亿元。
    原小蓝鲸酒店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晓明博士说,“湖北餐饮业进入了规模化、连琐经营及品牌打造阶段,餐饮业已发展成为一大产业。”

  • 行业分析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