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0多年前,四川岷江上游水流湍急,进入灌县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造成水灾不断。
在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下,采取“分洪减灾,引水灌田”的办法:
在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把岷江的水流分散至周边的农田。
这样既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灌溉、还发展了航运,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一举三得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灌溉着成都平原,是世界上保留至今仍然在服务的水利工程。
从灾难到财富,这一切,都是因为最精华的六个字
——深淘滩,低作堰。
-2-
深淘滩。
滩,河道中沉淀的泥滩。
每年必须在干涸期,把泥滩淘到足够深。
淘得足够深,才能降低下一次的水害。
在深淘滩的过程中,只有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但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低作堰。
堰,水坝。
以往抗洪采取高筑坝策略,与大自然对抗。
一旦水量超过水坝承载,将会带来巨大灾难。
如何变堵为疏?如何分流?
如何结合当地现状,如何转危为机、变灾为宝,既能把水引入农田,又能打通航运?
“深淘滩、低作堰”,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点解决思路,而是与综合因素相结合思考的系统性的解决思路。
-3-
对于创业者,时刻都在经历这过去从来不曾经历的事情,需要在巨大的未知面前,根据混沌信息,快速地作出决策。
出现巨大的困难,是常态。
所有的企业,本质上都是围绕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组织形式。
我们能不能找对关键问题,像古人治理岷江那样:
在顾客价值方面,应当如何“深淘滩”?
在内部组织方面,应当如何“低作堰”?
都江堰,整个工程耗时5年,看起来花了很多时间和投入,但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使用。
正因为采取了“深淘滩、低作堰”的策略,将危机通过综合解决方案,分解问题、转化为生产力,从此才让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我们可以自我反思一下:
在日常的经营中,有哪些决策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在顾客价值的根源上解决问题?
还有哪些决策其实是与“深淘滩、低作堰”背道而驰的“浅淘滩、高作堰”?
-4-
人的思维有时候也像河道,时间久了,会沉淀泥沙。
经营者有没有在思想层面到组织层面“深淘滩”?
不断挖掉沉淀的旧思想和思维惯性?
不断地清零和复盘?
水坝筑了高了,水就就不进来。
如果把河水看成是利益,下游看成是自己内部的小伙伴、协作的生态圈的服务商、供应商的利益,是否能够有“低作堰”的格局,自己留的少一点,让水流到下游?
经营者思考:
1、创业中出现巨大困难,可以尝试复盘思考关键问题,也可以把大困难拆解成小问题,逐一击破;
2、在对的事情上用功,不是成本、更不是浪费,而是有深远意义的投资;
3、不断清理思想层面的淤泥,保持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初心;
4、利益最大化令人迷失,可持续性的生态共赢才能活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