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咖啡被曝大量关店,据传全国关店比例达到30%-40%。
年前连咖啡还喊着要扩张,要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陆续开设50至60家形象店。
现在却回应,要在租金上涨的情况下,关闭不盈利与不符合品牌定位的门店确保第二季度公司回到整体盈利状态。
甚至还有媒体爆出因为销售额剧烈下滑,连咖啡已经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付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而上一个曾经陷入多笔资产纠纷的ofo还在破产的边缘挣扎。
瑞幸是否会成为下一个ofo还有待观察
目前更要担心的是连咖啡
▲图片来源:36kr
连咖啡在上海门店最多时曾达120多家,目前只有70多家正常营业,而杭州十几家门店眼下仅剩一家。
距离相近的门店则被优化关店
▲图片来源:饿了么
就在不久之前,连咖啡还是和瑞幸咖啡、星巴克三雄争霸外卖市场的创业黑马,为何突然就开始节衣缩食准备过冬了?
新势力全面赶超,老巨头威压不减
连咖啡惨遭碾压
起初连咖啡还是互联网咖啡领军者,单品众多不乏一些爆款。2017双十二销量相当于星巴克1000家门店。年底更是在一线城市的百家咖啡车间都已实现盈利。
诸如防弹咖啡、粉红椰子水等爆款
▲图片来源:天使茶馆
形势的转变从2018年瑞幸入局开始,原本还算稳打稳扎的连咖啡也慌慌张张地开始了扩张铺点之路。
扩张需要资本不断输血,而连咖啡除了2018年3月的1.58亿B+轮融资外,却再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猫爪杯上市引发熬夜排队,淘宝炒到上千元
还在多地引起打架斗殴
▲图片来源:调皮电商
有瑞幸这样的新兴势力,老巨头星巴克的势头又不减。拼不了资本和流量,连咖啡也只能及时止损,以保在新一轮融资到账之前,资金链不断裂。
烧钱模式行不通?
连咖啡互联网模式已过时
创立初始靠资本补贴,打造数据流量,蓄养客户,从中营利。
模式极轻
无需下载app,凭借微信自带流量,使订购更加方便,也减轻小程序的开发迭代与维护成本。
使用拼多多的成名招数,采用“老带新”、“全民参与”这样优惠拼团分享的活动,逐步积累大量用户。
获得大量新用户,节省营销费用,爆炸式传播自己
▲图片来源:连咖啡
融合社交和趣味性
后续的用户留存,连咖啡也考虑到了。先是与李诞、papi酱等大流量合作推出“口袋咖啡馆”。
又打造广场,通过每日的话题吸引用户留言,并提供了留言人的咖啡店,为自己的店铺引流。
还能依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咖友打造社交属性
▲图片来源:连咖啡
然而如今这个竞争市场已经容不下两种相同商业模式的巨无霸了!
面对挤在相同赛道、相同模式,但资金更充足、营销更猛烈、模式更凶猛的瑞幸,连咖啡若是再不改变模式,危矣!
餐饮死守成功经验等于慢性自杀
过去互联网模式或许能成功,可明显到了连咖啡这一代已经快行不通了。
随着时间的变化,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人对于成功的时间容忍度都变短了。有了京东、美团这样长期亏损的例子在前,也变得谨慎了许多。
京东九年亏损188亿,美团三年亏损140亿
▲图片来源:钛媒体
同样的事情也在餐饮界发生过无数遍,总有人会被前面的成功经验所蒙蔽。从开始就被局限,导致最后无以为继,惨败收场。
拿来主义加速失败
有人调侃:现在的餐饮人热爱学习,全靠抄袭。频繁换门头、跟风打法。别人什么样,就完全拿来。
今天抄菜式,明天抄装修,更有甚者连品牌语都抄,毫无思考一味模仿。过去竞争不大,或许还能成功。
如今这种方式越来越困难,已经不可能跳过迭代的过程而直接成功,更多的是系统而综合的考量。
把明显不合适的名字挂上只为蹭热点
▲图片来源:饿了么
照抄照搬,根本不去思考探讨人家背后的经营逻辑。餐饮真正的壁垒是隐形的,模仿也只会加速失败而已。
被动守店难以自保
有的餐饮人还会花大价钱找个商业旺地,开始守株待兔。把自己打磨的菜品、服务皆是一流水准。
可全然不自我包装,对网红营销那套嗤之以鼻。过去或许能成功,现在你可能会被高昂的租金拖死。
代表日本匠人精神的寿司之神不是说上美食节目,而是已经出纪录片了
你还不注重营销吗?
▲图片来源:寿司之神
2017年底全国餐饮数量566.6万家
2018年全国餐饮数量约750万家
你旁边的商户在增加,周边的商场在增加,人流量被稀释、对手却增多。在如此恶劣的竞争环境下,若还一味被动不改变,那只能被清盘出局。
更何况现在餐饮的竞争都已经上升到了价值、品牌、战略层面,餐饮人也都开始积极学习商业逻辑,甚至寻求品牌咨询公司帮助。
新品上市需要策略
品牌升级也需要办发布会
▲图片来源:众郝案例
结语
其实说到底企业的成功不过就是商业模式的成功。靠资本打下的江山最终也因资本退场而覆灭。对手瑞幸看似高歌猛进的背后实则是烈火烹油,一旦资金断裂后果也可想而知。
同样连咖啡若真能凭借此次调整,在寒冬中思考摸索出一套更为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在价格战中保持清醒稳住步调,靠过硬的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扎实自身。
谁输谁赢现在谈论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