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掌柜攻略刊载了一篇关于“社区餐饮”的文章。发出之后不少人对这个概念存在不小的争论。正方认为,这个以消费场景定义的市场有着巨大的机遇。反方认为,这种定位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对该类型店面的一种误导。
在我看来,以上观点都对也都错,因为其所占的立场有本质的不同。但有两点值得确定。其一,社区生活中的餐饮需求的确存在,它正在被社区周边餐饮店以及外卖满足。其二,它或许非一种定位方式,但却解释了一个业态存在的场景依据。
由此,我找到了一个例子——群生记。掌柜攻略曾报道过这一品牌,彼时社区餐饮的概念并未被反复提及,而群生记当时的模式也还尚未清晰。简单来说,群生记实际上是一个脱身社区的餐饮品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植根社区,其前身是“群生世家”,曾是北京东坝地区著名的驴肉品牌,如今其副牌“群生记”将深耕社区业态,或许它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于是,我再次拜访了群生记的创始人赵倩。
从正餐到简餐,从非标准化运营到通岗制
此前的群生世家是个标准的正餐品牌,店面一度高达数千平方米。在限制三公消费以及经济情况转差之后,整个店面的营收增速逐渐放缓甚至停滞。赵倩改革的逻辑非常清晰,即开拓新的品牌但延续“群生”的血脉,从大型餐饮走向社区小型连锁餐饮。
正餐的重要演变趋势就是逐渐进化为“简餐、轻餐饮”,这是群生记定位在社区前首先为自身的出品定下的基调。群生记的每道菜分量都没有那么多,价格相对实惠,人均客单价在35元左右。赵倩希望给自身的品牌增加一种“丰盛但绝不多余”的菜品视觉,“少而精”是这个品牌定位在社区后的最重要菜品方向。
同时,在满足果腹需求的同时,赵倩重点强调菜品的“时尚感”,其对年轻用户的深度调查最终决定了菜品的选择,比如德州薯角配烤鸡、面包就爱冰激凌、三杯鸡、芝士焗玉米、酸辣粉等,这些菜品的出现绝非随意选择,由此我们看到了用户给群生记贴的标签:文艺清新、精致、闺蜜聚会、回头客....
群生记最初给自身的定位是希望成为标准化的社区连锁餐饮品牌,既然店面数量会逐步增多,标准化工作就是必然要做的。目前,群生记的思路沿袭了部分快餐思维,包括员工前、后厨的通岗制度。但也保留了对于轻正餐的重视,比如唯一不通岗的是“炒锅”。
在整个的管理模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在尝试进行“服务前置、供应链后置”的工作,即让服务离用户更近,而供应链离源头更近,在整个服务流搭建过程中在关键节点进行标准化控制,最终使群生记成为了一个80%标准化的社区餐饮品牌。
从好多美味在一起,到分享是一种快乐
对于社区人群的运营及理解将最终决定群生记能走多远。显然,社区的用餐感觉和白领在CBD吃一顿饭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更加放松温馨,后者更加追求效率和功能。最初,群生记给自身的solgan是“好多美味在一起”,这一母爱感极强的标语一时间遭到不少餐饮同行的吐槽,认为群生记的品类定位不清晰。
而此后,群生记便升级了自身的品牌内涵,变为“分享是一种快乐”。虽然前后两个标语有着巨大的反差,但背后都传达了对社区、对社群的“爱”与“生活”,“好多美味在一起”更多在强调群生记能给你带来丰盛而又简单的美食,“分享是一种快乐”则强调了社区社群关系中的情感传递。
社区中的“分享”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在胡同里,每到晚饭邻居阿姨们都会纷纷拿出自己的手艺互相品尝。这种“分享”让浓浓的爱意存在于小小院落中。
而到今天,这种感觉已是深埋很多人的心底,如今拿出来放在社区餐饮文化中也再适合不过。群生记的做法很容易理解,即通过社区社群的力量让大家相互在群生记分享自己拿手的美食,最终入围的产品将会进入群生记的菜单。
虽然听起来这样的活动有些落俗套。但对于一个社区餐饮品牌来说,这样的做法可谓“一语双关”。首先,它让社区餐厅具备了“社交”属性,它不仅仅是人们果腹的地方,同时是人们获得生活成就感的阵地。其次,这背后蕴含了巨大的传播价值,如今的家庭厨房依然变得娱乐化,成为自拍阵地,类似的活动也必然会在一个圈子内进行传播,这种精准的信息送达可以说是对自身品牌不可多得的宣传方式。
总结
简单来说,群生记的社区餐饮路径始终围绕着这样几个关键词:简餐、时尚、社交、标准化。这构成了一个社区餐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新的餐饮消费场景机遇。
如今,随着家庭厨房的“消失”,必然会有相应满足因厨房闲置所释放出需求机遇。或许这正是一个机会。当然,今年的群生记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菜品品类的庞杂,店面选址的纠结等等。我想,这是一条需要大胆尝试的道路,需要有敢于前行者的加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职业餐饮网编辑 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