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5月底至今,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口一家餐馆每天坚持为医院的病患和需要帮助的人送上一碗“爱心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3年多来,爱心粥已经送出50多万碗,“爱心粥”已经成了太原市的一个“知名品牌”,美名远扬。“只要餐馆开着,‘爱心粥’就会一直送下去。”餐馆老板王强说。
“爱心粥”已成“知名品牌”。
领粥人排长队
11月19日下午5点半,天色已暗,寒意阵阵。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大门附近,设在大强家常菜馆门口的“爱心粥”摊点旁已经有人在排队等待。
餐馆的两名伙计把满满的两大桶粥抬到了粥车上,一位大姐开始给大伙儿盛粥。领粥的队伍从餐馆所在巷子排到了街口,随着粥的发放慢慢向前移动。人群中有很多是老人,有的人还带着用于盛粥的餐具。
餐馆的乔经理告诉记者,来领“爱心粥”的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附近的居民,多为孤寡老人,另一部分则是在周边医院住院的患者及家属。
“这粥喝在嘴里,暖在心里。”住在餐馆附近、今年83岁的王传英老人告诉记者,她的老伴已经90多岁,俩人身体都不太好,做饭也不方便,每天傍晚来这里领两碗粥,“就够俺和老伴喝一顿了”。
大强家常菜馆的乔经理告诉记者,3年前这里刚开始发粥的时候,王传英老人还不好意思来领粥。有一天,餐馆老板王强看到老人总在门前徘徊,就主动上前搭话,了解她家的情况后,王强亲自给她盛了两碗粥送到了她家,并告诉老人以后可以天天过来领粥。
记者在发粥现场看到,有人上前领粥时,发粥的大姐都要问“稠些还是稀些”。原来,这是考虑到患者的需要。一开始时,王强给“爱心粥”定的稀稠度标准是插入筷子不倒,后来有的患者家属反映,粥太稠了不适合患者喝,希望能稀一点。后来,爱心粥就熬得稍微稀一些了,服务员打粥时再主动问领粥的人要稠的还是稀的。
帮助患者是初衷
记者注意到,粥车底部写有几个红色的字——“为患者战胜疾病添把力”。
乔经理告诉记者,这跟“爱心粥”的来历有关。原来,餐馆老板王强是山西临汾人。2004年,王强的父亲患白血病住进了与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一街之隔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那时,王强天天在附近的招待所里用电磁炉给父亲熬粥喝。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王强盘下了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附近的一家餐馆。之后6年的时间里,王强送走了自己的父亲,还清了给父亲看病产生的债务。餐馆经营得越来越有声有色,但王强永远忘不了自己照顾父亲那段时间里所承受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多年来心里一直在想该如何给患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想到父亲住院时饮食的特殊要求——爱喝粥,王强和就职于山西省一家媒体的朋友张刚讨论后决定推出“爱心粥”,免费送粥。
2010年5月29日,王强正式在自已的餐馆门前发放“爱心粥”,从那以后,无论风霜雨雪,每天傍晚5点半按时发放“爱心粥”。几年来,“爱心粥”已经成了“知名品牌”,附近的医院如果遇到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都会主动推荐他们每天傍晚到餐馆门前来领“爱心粥”。
王强的一个朋友认真算过账,一大锅粥差不多能舀近300碗,两大锅就是500多碗,一年17万碗,三年就是51万碗。如果按最低1碗1元来算,王强已经捐献了50万元。虽然有的朋友不理解王强的举动,但绝大部分都佩服王强能一直把这项爱心行动坚持下来。
爱心得以传递
王强的善举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太原人。王强和员工也被更多的人感动着:有的小学生过年后直接用压岁钱买了大米捐给“爱心粥”;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过来给“爱心粥”当义工;附近的老人们也来帮忙收拾粥摊……
发放“爱心粥”之初,王强就定下了一个规矩,不接受捐款,接受捐赠只收大米。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来餐馆非要捐1000元钱,大伙好说歹说,老大爷才作罢走了。但没过几天,老大爷直接领着两个超市员工扛了两袋米过来,说一定要捐给“爱心粥”。迄今为止,已经有300多人次给“爱心粥”捐助了大米;王强的朋友张刚更是尽心尽力,光他一个人就发动了60多位朋友送大米,他的私家车成了送米车……更多的热心人在关心着“爱心粥”,也用他们的善意成就了“爱心粥”。在大强家常餐馆的一本捐助册上,写满了捐助明细记录,但这份明细其实不细——“很多人是来了放下大米就走,不留姓名,甚至不说几句话”。
今年3月,“爱心粥”团体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定为学雷锋典型。“只要餐馆不关门,‘爱心粥’就会一直送下去,要把爱一直传承下去。”面对一些人对“爱心粥”能坚持多久的担心,王强多次这样说。
责任编辑:(王彦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