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行业监管>>正文

为保障食品安全,北京出台法规对无证照餐饮店进行监管

近日,北京市法制办在官网上对《北京市小型食品业生产经营规定(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值得关注。

北京将出台小餐饮监管法规,数万“黑店”能否转正?

行业内都知道,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即怎样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业内称为“三小”)进行有效监管。典型的例子是上海“阿大葱油饼”店,这家小店原本栖身于居民楼里少为人知,2016年经媒体报道后一夜之间成为“网红”。蓦然回首,有群众发现这家小店其实是“黑店”,没有任何证照,这着实给监管部门出了一首难题——如果要关他,明显不近人情,如果不关吧,按照上海市的法律规定(当时上海还未出台针对小餐饮的管理办法),其经营条件根本不足以取得餐饮许可证。最后,政府只能协调企业伸出援手,“请”阿大去临街店面开业,但其经营业绩能否支撑房租都成问题。

好在,全国多数无证照的餐饮店都不是“网红”。各地食品监管部门在经过多年的摸索、试点后,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法规,把“三小”行业纳入法治范畴。据统计,截止 2018 年 3 月,全国共有个 28 个省市出台了“三小”的管理办法或细则,这些法规授权监管部门采取许可、备案、核准、登记等管理方式,明确规定了经营者的经营范围、品种、措施要求和责任,给了“三小”行业一条活路。

相对来说,北京的监管办法算是姗姗来迟。北京面临的“三小”监管压力非常大,一方面,北京是“首善之都”,任何一点食品安全的风浪都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北京餐饮业发达,需要监管的餐饮店数量巨大,根据北京市烹饪协会的数据,截至2017年初,北京市有餐饮店存量近15万家,在全国的城市排名中仅次于上海。

在北京如此多的餐饮店中,存在着大量不合规的小餐饮店。据《新京报》2017年1月17日报道,通过2016年的综合整治,已经有2.6万家餐厅“亮证亮照”,亮证率超过了98%。同时,《新京报》2017年2月2日又报道,北京市食药监局负责人表示,“2016年以来,北京已清理网络订餐问题店铺2.1万余家”,北京市副市长程红表示,“今年将专项整治1.6万户无证无照餐饮单位。”这些数字和北京餐饮店的存量对比来看,即使北京市连续几年都在整顿,也只是解决了一部分不合规餐饮店问题。

北京将出台小餐饮监管法规,数万“黑店”能否转正?

北京将出台小餐饮监管法规,数万“黑店”能否转正?

《新京报》相关报道截图

可以说,北京存在着数上万家“黑店”或“潜在黑店”,不算是夸张的说法。那些被“清理”的餐饮单位,除了极少部分可能补办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其它的并非凭空从中国消失了,很可能还潜伏在北京市或在北京周边“打游击”,毕竟原本他们是有生意可做的,居民是有这种消费需求的。

然而,这些“黑店”仅仅是没有合法的身份,大部分不是没有条件去达到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一味的“禁止”只能是让他们躲避监管或滋生寻租,与其如此,不如及早让他们合法化,放在阳光下监管。

因此,北京市此次出台针对小型食品业的监管规定是大势所趋,是很值得肯定的。从草案的送审稿能够看出,相关部门对于如何规范好“三小”还是费了很大心思的,比如里面划出了小食杂店的类别,提出了引导“三小”升级的举措,并有信息公示的要求,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

当然,并非说出台了监管法规,“三小”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好。对于小餐饮、小摊贩来说,他们的经营稳定性差、食品安全知识匮乏、主动纳入监管的意识不强是固有的问题。治理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在法规制定和管理细节上体现“放管服”的理念。比如,执行上多考虑现实情况,对于大体上符合准入条件的经营者,能否先行登记,给予一定的整改时间,待整改后即办理经营许可证。

在这方面,一些城市已经做出表率,比如上海市在今年4月10日发布了《上海市食品经营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疏导无证经营“十二条”措施(征求意见稿)》,其中特别要求“统一审批要求,简化许可材料”,而且扩大了可以不进行现场核查的经营类别,并要求缩短许可办理周期,加强指导,这些措施都指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北京将出台小餐饮监管法规,数万“黑店”能否转正?

总体来说,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仍然是当前城市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影响着群众生活的方便性,也关乎底层数十万群众的就业问题。如何把食品安全治理和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目标平衡好,是各方面互相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都能给予理解和一定的包容,既要监督它,也要支持它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