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才公布出海计划,奈雪的茶出海就实锤了。
在国内市场空间充足的情况下,这些品牌为什么选择去海外攻城略地呢?
我分析了几个“出海动机”,一起来讨论讨论~
1
第3季度,奈雪的茶将在新加坡开至少3家门店
3周前,奈雪的茶与面包新语达成合资协议,奈雪的茶与面包新语旗下全资子公司 Together Inc Pte Ltd ,组建 BTG-Pindao 合资有限公司(“BTG-Pindao”),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
3天前,奈雪的茶投资人潘攀告诉笔者:第3季度,奈雪的茶会在新加坡开出不低于3家门店。
▲奈雪的茶在新加坡的店,还将延续茶+软欧包的产品形式
除了奈雪的茶,喜茶在4月份也向外披露了要出海的计划,将在2018年涉足海外市场,加速品牌布局。
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之下,凭借创新的产品、模式等,一跃成为新式茶饮里的代表品牌。但相比于出海,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挖掘。
单从门店数量来说,运营近6年的喜茶,开店约90家;运营3年的奈雪的茶,开店约70家。且两个品牌的门店,集中分布于广深地区。以一线城市北京上海为例,喜茶在上海10家店、北京2家店;而奈雪的茶北京1家店,上海有2家店。
▲奈雪的茶在北京大悦城的店
但国内饮品市场的空间是很大的。比如,蜜雪冰城在全国有3000多家店,CoCo都可2000多家店;在咖啡领域,仅星巴克目前在中国已有3000多家店。
相比起来,近百余家店的奈雪的茶、喜茶,在国内市场还有巨大增量市场的情况下,为何急于出海呢?
2
喜茶、奈雪们的出海动机,有哪些?
1、小范围趟路,低成本试错
小马过河,只有自己试了,才知道水多深,出海亦如此。
在国内饮品界,快速密集开店,是打造品牌势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全球市场同样如此,你要做一个多大的品牌,起势的时候,就要布好这个局。
▲新加坡的海底捞店,2015年营收就实现了18亿+
很明显,新茶饮品牌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表示:今年,国内一线城市的深耕仍然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在新加坡的这次合作是我们为实现梦想跨出第一步,如同星巴克和美心集团在香港的合作一般。
奈雪的茶出海选择和面包新语合作,并将第一站定在新加坡,借助面包新语在东南亚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门店拓展、运营经验,小成本试错,进行大规模布局前的演习。
2、品类机会:茶饮先天具备标准化优势
拓展海外市场,餐走在饮前面。中餐出海,已经经历了四波浪潮。
刚刚过去的2017年,有16个知名品牌先后奔赴海外开店,目前海外中餐厅50万家,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
但中餐出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全聚德在美国铩羽而归、投资超过两千万美元的眉州东坡美国店,月亏损10万美元。
而偏偏海底捞在海外就风生水起,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海底捞的单店营收,海外店远高于国内店。为什么呢?
火锅相比于中餐,更易实现标准化,在底料、原料保证的情况下,无需厨师就能保证统一的口味。
▲相比于餐,饮也更好复制
同样道理,新茶饮和火锅一样,具备品类的先天优势。
从供应链角度来讲,茶叶、水果、奶、糖浆、果酱等茶饮业的原物料,品类少且相对集中,异地开店成本较低。从制作角度看,相比餐,饮更容易实现标准化,实现快速复制。
品类优势,为茶饮品牌出海提供了助力。
3、从基本功上先做了准备
有人把国内的餐饮市场总结出一个规律:“三年出形象、五年出规模、八年出行业领袖”。
茶饮行业虽然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但毕竟成长周期短,快跑是有限的。
大牌如海底捞,在新店拓展上也会采用店长负责制,培养一个店长才开一个店,没有好的店长不开店。
西贝也一样,平均储备了两家店的人员,才会抽调出来开一家新店。
所以,新茶饮想顺利出海,也会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人才储备是否足够支撑海外门店?运营管理是否已经无懈可击?口味的广谱性是否能满足外国人?
▲口味广谱性就是个难题
所幸,新茶饮品牌已经在做这些功课了。以喜茶为例,在供应链上除坚持茶园直采,还会根据市场需求去定制茶、培育茶,从种植土壤到种植方式上改变。
去年喜茶融资后,在供应链后端上线了 ERP 系统,以此在供应链信息流打通,实现效率最大化。
可以说,在出海之前,新茶饮已经在上游积累了更多的运营经验和实际产能,这为品牌在进入一个陌生市场,面对全新的消费需求的时候,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4、增强品牌势能,反哺国内市场
喜茶今年4月份才公布了出海计划,而在去年7月份,韩国就开了一家“中国网红奶茶——喜茶”,有意思的是,上个月香港也开了家“喜茶”。
国内的山寨还打不完的时候,海外的山寨更是鞭长莫及。而防止山寨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当地开店。
在海外增加品牌势能,增加当地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也是威慑山寨的有效手段。
另外,“我们家的店都开到国外了”,和“远销海外”、“出口品质”一样,一句话蕴含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势能,让员工品牌自豪感陡增,让消费者肃然起敬,让媒体有料可挖。
出海,是对国内品牌势能的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