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餐厅大门,迎接你的将是一个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的元素也开始在生活中体现,而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餐饮行业,也因创新元素的融入,展现出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不过,由于创新同时具有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导致其带来经济效益往往难形成规模,还需后期进一步完善,方能给传统产业真正带来规模效应。
资料显示,世界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餐厅”起源于我国山东省济南市,但发展至今,却仅存在于二线城市的商圈之中,迟迟未能形成规模化市场,究其原因,创新流于表面化难形成市场规模是主要问题。
以“机器人餐厅”为例。短期内,“机器人餐厅”的确可以通过新奇的服务方式和时尚的市场定位吸引消费者进行体验消费,但长期来说,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服务局限于点菜、结账等简单服务层面,未免过于单调,一旦消费者新鲜感消失,就很难再有市场。
而从“机器人餐厅”经营者角度出发,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比如,餐厅选址区域和位置会有较高要求,需要大量愿意并有能力尝试新鲜事物一次性消费客户,显然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区便不适合;餐厅开业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服务型机器人按形态及功能分类,价钱从5万-20万元不等,引进方式有自主研发、国内购买及国外引进3种,每年维护费用几千元不等。假设一家中等机器人餐厅引进5台机器人服务员,仅机器人一项费用即在百万元左右,对中小型餐饮业主来说成本较高。
基于以上考虑,未来若想使“机器人餐厅”在传统餐饮行业创出规模效应,还需从5方面入手。首先,“机器人餐厅”在设立之初即要找准时尚、特色的市场定位。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出符合不同层面、不同群体消费者的市场策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市场营销,打造时尚、特色的市场品牌,将市场定位与长远发展进一步融合,推动“机器人餐厅”的发展。
其次,由于全球的“机器人餐厅”目前均处于起步阶段,机器人服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不高,我国应抓住已有的发展经验和先机,进一步改善机器人餐厅的服务方式和菜品供应,把创新变革作为下一步机器人餐厅行业的发展关键,在巩固现有发展模式的同时找出新的服务突破点与盈利模式。
第三,随着“机器人餐厅”的兴起,机器人生产企业可以借机进入餐饮机器人的开发与生产领域。根据不同类型“机器人餐厅”的需求,研制出高、中、低端的机器人服务员,开发适用于餐厅服务的个性化功能,如语音点餐、送餐到桌、呼唤应答等功能。通过科技的成熟推动“机器人餐厅”行业的成长,进而反哺于机器人上游产业的生产与发展。
最后,针对目前“机器人餐厅”的发展趋势,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餐饮业、商贸业的总体规划对“机器人餐厅”的发展给予指导,进一步规范“机器人餐厅”的设立条件和服务标准,对“机器人餐厅”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决,通过商业网点规划、餐饮业发展规划等手段为“机器人餐厅”的发展提供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