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国外餐饮>>正文

你敢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开成一家餐厅吗?

你摸着良心讲一讲,开放厨房是不是标配了,你都不敢把它放在软文里吹牛了。

 

消费者胃口大了,挑了,要看到你干净的厨房、整洁的厨师服,又要看到偶尔出现的小花样小把戏。简直像在经营马戏团,然后别人可能很快就看腻了。

 

富兰克林名言引用一句:

 

当你停止改变,你就停止不前。

 

超越开放式厨房,我们这里有一个建议:

 

你可以选择开放你的厨房,

 

一个实验厨房。

 

实验厨房,任性后面的逻辑

 

餐饮世界,这是不少名厨名店的选择。对于厨师身份,这块“自留地”可以表达烹饪中至高的艺术性,是苦心劳神的日常经营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挥洒想象力的空间;有时候就算没有专门的空间,他们也可能在一年或者一个月里的某几天,限时限量推出特色菜单。对于经营者身份,这里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作用。

 

装修风格颇具戏剧感的 MINA 实验厨房

 

拥有美国餐饮奥斯卡之称的 James Beard 奖得主 Michael Mina ,在掌管着几十家餐饮门店的同时,三年前开始在旧金山开设了 MINA 实验厨房,这里从意大利料理到国际风味烧烤,并没有固定的菜式可言。所有的晚宴都是限定时间、不设点单。试想一下这个餐饮集团旗下既有精品汉堡店,又有人均几百美元的高端餐饮,实验厨房让他们可以在各种业态里游刃有余。

 

后来在集团旗下夏威夷美食城设点的品牌曾经在这里进行“集训”;电视明星在这里开的快闪店因为大获成功,让她有了信心在旧金山开出正式的门店,甚至顶替了 Michael Mina 旧店的位置。

 

从 MINA 实验厨房开始实现餐厅梦的餐饮电视明星 Ayesha Curry

 

MINA 实验厨房有一些像我们之前报道过的餐饮孵化空间(Hatchery),但不同的是,这是为单一企业集团服务的。这些四个月一轮换的品牌们,既能让顾客尝鲜,又能为餐饮经营者提供别处难寻的“开店训练”。

 

类似的例子还发生在另一位更加有名的主厨 Wolfgang Puck 身上。他的饮食帝国版图已经扩张到了多个大陆,包括上海都已经被他插上小旗。

 

今年 5 月,在洛杉矶的西好莱坞,他开放了实验厨房 The Rogue Experience,刚开始就只有 10 个座位,每人 155 美元统一价,不管谁在这里做菜。甚至他自己都亲自来烹饪过,算是世界奇观吧。

 

The Rogue Experience

 

 

“想要做到真正的原创,就要去质疑、去实验、去想象”,放出过这样话的 Wolfgang Puck,在我看来把这个实验厨房当做了员工培训的空间,而非品牌塑造或者孵化,这也是实验厨房的另一种不错的用法。

 

集团旗下各个餐厅的主厨,不管是酒店还是外烩服务,甚至一些区域出品的管理人员,都曾在这里大展拳脚。食材通常是来自附近的农夫市集,厨师们大清早亲自出马选购,不用担心预算,喜欢什么买什么。

 

现在普通人要看到 Wolfgang Puck 亲自下厨可能只能来实验厨房了

 

 

繁琐又有些机械化的日常工作可能会磨平他们的脾气,这里反而可以让他们跳出舒适区,刺激他们产生出新的想法并马上付诸实行。它有点像是各家餐厅共用的概念性菜品研发中心。

 

除了主厨、高管级别的人,这里也同样对年轻人敞开怀抱,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也让他们在等级森严的厨师世界多一些跨级流动的机会。当然,对品牌来说,如果能从这里挖到明日之星,就算是目的达成了。

 

线下搭好了,还要靠线上去吆喝

 

不论是连锁还是单店,如何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保持自我更新提升能力,一直是存活下来的关键。而为了达到这点,推出新品、调整菜单,算是比较常用也比较显性的办法。但很多时候,餐厅经营者必须得真刀真枪地做了,才知道新菜品、新菜单到底受不受欢迎。

 

那就危险了。

 

因为在覆水难收之前,听取顾客的意见、调整产品,是很重要的。餐厅方最好不要等销售数据哗哗进入系统以后,再来慢慢分析评估效果。

 

对于顾客来说,实验厨房能给品牌增添新鲜感,它本身的稀缺性也能激发消费热情。对于经营者来说,光找个地方开门宴客也不够,只有它能和顾客反馈、传播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才更有意义。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和 Wolfgang Puck 一样坐拥几亿美元的餐饮帝国,可以轻松开一个实验场,只是用来给自己人练手。

 

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实验厨房 + 社交媒体

 

提前试水加上实时观测,一方面增强了预判能力,一方面尽量降低风险。

 

先介绍一个负面例子,Moe's Southwest Grill(以下简称 Moe’s)一家主营美式墨西哥风味的连锁店,全美超过 600 家分店,不小的规模,不低的人气。经过了好几个月的筹备,去年这家全美连锁餐厅升级了他们的经典炖猪肉,结果迎来了海量差评……

 

成也炖猪肉,败也炖猪肉

 

餐饮企业在迭代过程中听到负面评价是很正常的,总有一小部分人不喜欢你的菜,但当这种负面情绪蔓延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蔓延时,就让人措手不及了。好在后来 Moe’s 从泥潭中爬出来,它的经历从正反面双向证明了,餐饮企业试水新品,应该如何与社交网络监测紧密联系在一起。

 

1. 确认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

 

不少咨询公司提供这样的市场趋势分析,沿着马路走一圈也许你也能发现可能流行什么,但是坐在家里点开社交网络看看热词和热门图,也许也能发现端倪。

 

和 Moe’s 同属一个母公司的 McAlister’s Deli,以各种茶饮闻名。当他们准备推出新的绿茶饮品,他们开始了关键词搜索,主要是解答两个问题:谁在谈论绿茶,当他们谈论绿茶的时他们都在谈论些什么。搜索结果是,当时人们很关注绿茶类饮品的不同风味,于是在新品真正推出的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芒果绿茶的搭配,这在当时市面上并不常见,于是就换来了不错的效果。

 

芒果绿茶,不打无准备的仗

 

2. 监测消费者的实时反馈

 

社交网络对于餐厅经营者来说,相当于医生手里的听诊器。比如发生惨剧的 Moe’s ,当差评的传播速度太快无法挽回的时候,只能擦干眼泪认真看清楚大家都是怎么骂你的。

 

人们的槽点主要集中在:配料里面有一股肉桂的味道,吃着非常奇怪。于是公司开始排查问题的来源,发现是信息传达和员工培训方面太薄弱,很多分店不熟悉新配方的操作,所以造成了味道大打折扣。

 

3. 衡量和评估效果

 

在这一波互联网声讨之后,Moe’s 的产品有了不少进步。网友总是健忘 + 善变,关于猪肉的吐槽减少了 75% ,正面的评价开始上升。为了精确制导,他们还追踪了一些给出了差评并且被转发比较多次的网友,一部分人给了餐厅第二次机会,并且给出了好评,这是比较明显的利好消息。

 

Wolfgang Puck 曾经坦言,他旗下的这个实验厨房空间完全不挣钱。但是它对于公司的贡献,不在于本身直接带来的利润(当然,能收支平衡很好)。对于Moe’s这样的企业来说,他们并没有对外开放的实验厨房,它的工作被社交网络所代替。其实不管有没有线下实体,实验厨房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研发和营销思路。当研发已经成为餐厅的固定流程,不如把它用作员工培训提升的机会,以及市场营销、会员维护的内容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