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之二:工资待遇相对偏低,缺乏科学的薪酬管理体制,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1)行业、区域间的薪酬水平不均衡,普遍缺乏科学的薪酬晋级体系,导致许多择业者对酒店行业“敬而远之”。
许多酒店业的老板们普遍认为农村人穷,没见过世面,给点儿钱就能好好干活,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观念越来越与城市接轨,如果劳动强度很大、工作时间很长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很难吸引劳动者干下去。目前酒店业业工资普遍过低,与城市人均收入每年两位数的涨幅相比,几年来酒店服务员工资水平几乎没什么变化,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严重打击了农村青年进入这个行业的积极性。行业间、地域间服务员待遇的不均衡也是造成一些地方酒店服务员紧缺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珠三角一带服务员最低月工资为900元,江浙一带最低的月薪已达到了1000元,上海、山东沿海等一些酒店保底月薪到了1200元,但国内大部分地方还远远落后于这样的标准,导致很多地方的服务员流向这些地区,尽管如此,这些“好地方”的服务员仍然缺口很大,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这样的待遇显然仍没有吸引力。我在一家生物工程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徒弟,职业学院毕业工作后不久月底薪就到了3000元,尽管她十分热爱酒店业,但做同样的工作,酒店给她的待遇实在相差太多,竟达不到原来的60%。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酒店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靠老板“拍脑袋”来决定,员工看不到一个透明的可以进行自我激励的薪酬体制,这一点应该很好地向“国家公务员”薪酬晋升体系学习和借鉴。有的服务员名义上工资很高,但七罚八扣的,最后剩下就不怎么多了,原来应聘时酒店经理承诺的“红包”也杳无音讯,感觉“被骗”的员工选择“逃离”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缺乏福利保障,有后顾之忧,导致酒店员工不能安心工作。
现在大多数酒店在改善员工福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很多酒店把员工宿舍选在风光秀丽的风景区,车接车送,宿舍还安装了空调,专门的员工食堂宽敞明亮。但这毕竟是少数,仍然有很多酒店还是让员工感到“安无定所、居无定处、干牛马活儿、吃垃圾饭”,试问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能安心吗?现在由于酒店人员大量缺编,大部分服务员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有的甚至达到12小时以上,而到了人们都放假休息的节假日,却是酒店服务员最忙最累的时候,但很多酒店却没有对服务员的这种超时超负荷工作做任何假期补偿。甚至有的酒店为了能让服务员在节假日正常上班,在节前采用扣发、缓发工资等办法强迫服务员节假日上班。所以光靠灌输理念,进行精神引导等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行不通的。在我去过的一些酒店中,就有服务员因宿舍环境较差(多为地下室,床位拥挤、杂乱不堪)、所提供的餐食质量较差、员工休息得不到保障而离开;还有的酒店通过各种关系找到院校合作,引来了实习生,但因实习生受到苛刻待遇,和原酒店员工同工不同酬,学生纷纷要求返校,对酒店提出抗议,最后集体退出酒店,给实习生留下了在酒店工作待遇难于保障的坏印象,这对毕业生将来选择酒店就业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在一些女性服务员的理解中,职业不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旦结婚生子或者年纪大了就会离开“没人要”,离开酒店也得不到任何经济补偿,因此不能把酒店服务作为长期就业的首选。目前,国内酒店业服务人员的稳定率普遍较低,这就是一个根本原因。
根源之三:工作强度大,让生活优越的现代年轻人难以承受,纷纷远离酒店行业。
工作时间长、没有节假日、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是目前酒店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酒店服务员都感觉很累。越是小的酒店这种情况越是突出。酒店业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确实存在着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长的特点,酒店服务员工作时间普遍超过12个小时,酒店内的超市、美容店的工作时间也达到8-10个小时,她们没有加班费、工伤、失业、退休等任何福利待遇,工作时限也没有保证,老板可以凭自己喜好,随心所欲地辞退她们。她们从事的工作比较繁重,像拖地、搬运等体力活儿,甚至楼体外擦窗等这些“高空作业”也被她们“包揽”,还要被顾客和老板呼来喝去,心理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许多业内人士深有感触说:“酒店用工荒”,不仅仅是资源短缺造成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也是重要因素。
根源之四:工作枯燥乏味,孤独和寂寞让年轻人对酒店业失去依恋。
现在新开办的许多酒店或者餐饮企业,95%以上是夫妻店,家族店或哥们店,由于体制的家族化,很少有老板关注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氛围,他们大多以酒店盈利为宗旨,给员工一定的工资让她们干好活儿就行,很少有老板去关注员工的心理状况,关心她们的幸福快乐指数,最终导致人心涣散。现在的年轻人在这样的“民营酒店”工作,干活是累了一点儿,可这并不是她们辞职的主要原因,重要的是觉得干活没意思,每天除了扫地、刷碗、摘菜这些活儿,就是闷坐。除了给顾客端茶倒水和清理卫生等,一天到晚说不上几句话,特孤单、寂寞,酒店的文化氛围严重缺失。相比较而言,那些大型的宾馆、饭店的服务人员自动辞职的就相对较少,因为那里的厨师、服务员人员多,大家又处在同一个年龄段,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干活之余笑闹一阵,精神上不空虚。然而,现在大宾馆、酒店的员工也在喊“寂寞难耐”,她们正处于妙龄阶段,思想活跃,崇尚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酒店往往下班很晚,等有时间休闲,街道上已经是灯暗人稀了。
根源五:前途渺茫,不知道个人成长的路在何方。
做酒店服务工作的也都是一些有志青年,许多农村出来的孩子刚进城时原本想在城里成家立业或是学到一技之长回家挣钱,但现实生活告诉他们,酒店服务员只养小不养老,几年打工生涯既不能让他们挣下钱也学不到一技之长,这是导致许多酒店服务员最多只干两三年的主要原因。一些有志向的服务员在酒店打工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找到能学到一技之长或是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马上就会改行。某省城大酒店一位干了三年的“老服务员”,由于为人老实,工作勤奋,部门经理及总经理都喜欢她,三年后终于从最低层的餐厅服务员一直做到总台收银,每月工资1000元,在服务员当中算是高的了。但调整工作后不久,她还是选择去了没有任何工资收入的美容店学徒。她说,酒店工作总不是长久之计,服务员干得再好干到头也是收银及领班这些职位,并且机会很少。在酒店当服务员也学不到技术,一般服务员过了二十二、二十三岁以后就很难再找到服务员的工作了,大多人选择回家嫁人。以前在酒店的时候,她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又不甘心像其它同伴一样回家嫁人,经过思索后,她用打工攒下的钱在一家技工学校学习了美容美发,现在美容店当学徒其实是实习,等学好后回家在家乡的镇上开一家美容店。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工厂当学徒,尽管学徒期间的工资比酒店还要低,工作环境比酒店还要差,劳动强度也很大,但她们觉得能学到技术,值得。有个在汽修厂当学徒的年轻人说:“将来有条件的话就在省城汽修厂当技术工人,退一步还可以回老家给人修车。现在老家经济也发达了,汽车越来越多,几年等我学成后汽车会更多,开个小修理厂生意肯定差不了。”可是,现在没有人告诉酒店的服务员,等年龄大了,自己想在酒店行业中创业时除了当老板还能干什么。
解决问题的尝试
尝试之一:充分尊重,给头衔、给权力,让服务员在自豪中工作。
许多酒店经理简单地把服务员当作“干活的”,不给头衔、不给权力是很不明智的。服务员不仅是酒店最基层的劳动者,而且是客人满意最大化的终结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职权,但当她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她们的“权力”就体现在消极怠工、降低服务热情和服务质量、辞职不干等方面。服务员之间因工作产生摩擦矛盾,同领班、主管等领导层发生矛盾,员工没有正常渠道投诉或投诉后领导层作出不公平的决断,往往是造成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酒店及酒店管理人员不重视、忽视员工潜藏的这种力量,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任何酒店一方面要对服务员的“头衔”进行改革,引入“服务师认定机制”,一方面还要定期听取服务员关于利益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者予以采纳,如果酒店有管委会这样的组织,要吸纳服务人员加入。同时,要吸收服务人员加入酒店的一些综合性小组,给服务人员一些职权,让服务人员也“说了算”,比如长期开展的评选“客人最受欢迎的菜品”活动就由服务员来评,酒店不能以简单的菜品消费数量来确定菜品受欢迎的程度,因为数量包含了点菜师的强力推荐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客人在餐桌上品尝时的意见和感受才是最真实、最有参考价值的。另外,“菜品研发小组”对服务人员的意见要高度重视,参考率要占到30%的比重,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你的菜品科技含量再高,再有制作功夫,不适合客人需要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服务人员提供的“金点子”和“顾客情报”,酒店要给予必要的激励。
对于服务员受到客人的有效投诉或表扬,也要分别给予处理意见及奖励(精神+物质)。而且要以成文的制度建立健全。酒店在这方面应设立专人负责,各部门内部也要有相关奖惩规定,特别是因过失严重须辞退服务员时要经多层审核确认,不要轻易作出决定,以保障服务员的工作权利不受到侵害。
常言道“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只有给了服务人员充分的地位和尊重,服务员也一定会顺心、开心地工作,酒店赢得顾客的舒心和满意也就不用发愁了。
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返回【 人才资讯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