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营销:别忘了给你的招牌菜打个「标签」!

追逐健康这项“全球化运动”到底时髦到什么地步?一个食品市场研究公司 Packaged Facts 调查发现, 87% 的消费者买东西时会有看标签的习惯,其中 ,67% 的人偏好购买配方少的产品。它早就淌过了中产阶级这道坎儿,开始转向大众化了。

 

在这里声明一点,文中所说的“标签”主要有两种含义:你觉得你自己是啥样子,外加你希望别人觉得你是啥样子。前者关乎到你的食物成分,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品类属性。

 

食物标签到底有多重要?

 

今年9月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终于宣布要修改食品包装上“健康”标签的定义,并开始征集民众意见了。而事实上,早在两年前,美国政府就提出想修改食品标签的建议,当时 FDA 食品部副部长 Michael R. Taylor 预估,20 亿的执行资金将至少获得300 亿的营收(仅健康方面)......

 

 

2016年美国的消费者最关注哪种食物?

 

可怕吗?

 

所以那些能够明确通过标签告诉消费者更少含糖量、更少脂肪、更少盐的公司,将会更早逃离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虽然他们极有可能只是换了能替代同种味道,同时消费者还没那么警惕的成分。

 

这种对健康体魄的“特别关注”不仅改变了餐饮业,甚至还牵连了整个食品行业,那些在过去能够随手可得的食物,如今却受到嫌弃。汉堡、炸薯条、巧克力,浓缩橙汁,碳酸饮料...这些曾经风流倜傥的大公司现在都不大好过。

 

“食物”标签怎么贴

 

跟食物饮料这种快消品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标签”一样,人们希望去餐厅用餐,甚至点外卖时也同样能看到食物标签(最好还是包括但不仅限于食物的营养成分)。

 

比如桌上这盘牛肉的原产地,供应商,甚至这头牛吃草还是吃饲料长大,持续的吃还是有间隔频率的吃..这些变态信息都会越发被人们关注。

 

 

除了入口时的美味,食客甚至还关心这头牛曾经是否足开心的生长

 

“别放弃向顾客展示自己的任何机会,但你至少要清楚自己强调的是原材料还是烹饪手法。”设计师张小草说。

 

如果要突出原材料,最好让客人直观看到食物的可追溯源头,供货商信息,有力的第三方认证,要是能讲故事一样说出来自然更好。

 

“红洋葱,来自纽约 Dagele 农场;有机九层塔,来自纽约 Goodness 农庄;蜂蜜,来自纽约 Catskill 食品供应公司;有机小菠菜,来自加州新鲜田野农庄...”美国那家拿了近1亿元投资的沙拉店Sweetgreen,把16种原料的真实出处,用粉笔抄在了进门后的显眼地方。

 

 

Sweet Green匠人一般的手艺与创意使得沙拉兼具了颜值与营养,还有美味

 

这种直接列出农场信息的标签会让顾客更有安全感,这甚至都省掉了亲自跑去官网查的功夫。还有那些对食物原材料和调味品更真实、仔细、简洁的描述,你都大可借助菜单、店内视频、营销活动甚至是黑科技,来完成标签的打造过程。

 

如果烹饪技术过人,那么透明厨房的现场展示自然再好不过了。总之一句话,有图有真相还是hin管用的。

 

“产品属性”标签怎么贴

 

除了食物本身的组成部分,给自己的“产品属性”贴上合适标签,也不失一种获取更广泛圈层与精准人群的好方法,反正你最好不要把自己框定或局限在某一功能上,尤其是过了初创阶段之后这段时间。

 

 

无印良品卖的不是收纳用品,是生活方式

 

可以看看无印良品、星巴克、宜家这些品牌,它们无一例外给自己贴的都是“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倡导者这样的标签。无印良品从没说自己只是个卖收纳用品的,星巴克没说自己只卖咖啡,宜家也没说自己只卖家居(宜家餐厅光是在中国年营业额就超10亿)。

 

反正从躺在婴儿车的孩子到双鬓斑白的老人,有事没事你都能在店内常见他们的身影,真是培养“情趣”也要从娃娃开始抓起了。

 

这也正是它们希望看到的: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动机下都可能做出消费选择。

 

看上去“高级”的标签 也要寻求更合理的价格空间

 

看看那些市面上打着减脂、减肥、增肌概念的“健康餐”品牌,虽然它们的毛利足足超过50%,却依旧因为严重至极的同质化、价格和人群的限定、竞争力不足,而导致多半商家迟迟未能实现规模化。

 

但另外一边的事实,则是像西贝、鼎泰丰这类餐饮品牌一面被直呼高价,一面又人满为患的景象。

 

所以你可以发现,即便说线上那些健康餐品牌和线下餐饮实体店在食材源头、出品、操作工具以及中央厨房的把控和规范程度上不相上下,但消费者更情愿为后者买单。人们在美餐一顿时,除了对食物本身的需求外,消费场景、服务、“眼见即所得”的情绪刺激也会直接反应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上面,而这些恰恰是线上餐饮品牌难以提供的。

 

 

不仅仅是食物,人们愿意为服务,消费场景买单

 

另外,人们对于一件市场价格熟知的产品,大尺度溢价也会带来强烈的抵触感,比如说一碗泡面。

 

靠着去除味精、减少人工调味品和增加流行口味,统一、今麦郎、日清、农心等食品公司,在这方面可是尝到了不少甜头,他们试着把卖价从4块5、5块一路提到了12,并且还验证了“低价泡面反而不如高价进口泡面卖的好”这一事实。就连进入美国市场45年的日清,也在前不久破天荒的改变了自己的产品配方,以此表明他们与消费者在“健康”方面共进退的心情,关键是价格没有涨涨涨。

 

但你要是卖29块9呢?

 

 

既然卖8块钱的泡面有它的一切,那么我为什么要买?

 

今年3月份,统一集团在国内推出的“满汉宴”被无数人吐槽,非塑料折叠筷、碗盖——这显然不是个消费者花29块9买一碗国产泡面的好理由。消费者常购买的泡面价格集中在6-8元,即便这可以让人相信5元以上的中高端方便面已成为市场主流,但也不代表商家随便给自己贴个标签就能漫天要价。这其实可以用“消费者剩余”来更好的做出解释: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预期 - 实际支付价格

 

在调调不错的日本拉面店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消费者的预期是40块,那么你卖29块9,人家指定非常满意(餐厅附加值越高,预期越高)。

 

同样,消费者对于一份国产泡面的预期8块钱撑死了,你卖29块9让人家不爽也难怪。

  • 餐饮营销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