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关键在计划
在绩效管理的实施上,许多企业的准备工作是不充分的,甚至有些杂乱无章。在这些企业,绩效管理只有被用到的时候才被提及。每到年底的关键时刻,许多企业的HR部门都处在忙碌之中,忙着做表格,忙着发表格,忙着收表格,忙着存档表格。一通忙碌下来,工作没有少做,时间用了不少,怨言却招致了不少,不但员工不满意,就连平时和平共事的经理们都在挑毛病,企业高层似乎也在怀疑HR部门工作的质量,怀疑HR经理的能力。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企业在做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绩效计划,没有把绩效管理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忽视了计划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最终导致绩效管理方案流产。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前,企业应花足够多的时间对绩效管理做出计划,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使绩效管理的执行有切实的依据,保证其落到实处。
要清楚什么是绩效管理?
概念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总要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深入了解的过程,总要先把概念讲清楚。这个阐释概念的过程就是公司经理层一起认识绩效管理并就企业如何实施绩效管理达成共识的过程,同时,经理层也在这个过程得到相关的知识和案例的培训,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企业以后绩效管理方案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只可惜,这个工作被许多企业忽略了。有这样一个现象,在许多有关绩效管理的研讨会上,参加者多为企业HR经理和中层主管,少见企业老总或企业相关高层人物。这恐怕也是这项工作不被重视的原因所在,纵然HR经理懂得再多,理解得再透彻,没有企业老总的智慧和态度的支持也是白费。所以,在真正着手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之前,企业高层、HR经理有必要花上一些时间,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加一些此类的研讨会,听听专家怎么看绩效管理,听听成功企业是怎么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也花一些时间搜集一些有关资料,比较比较,再深入研究、思考,做出企业如何实施的规划和设想,然后再采取行动。
为什么要实施绩效管理?
实施绩效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对自己目前现状做出的反思与展望。
企业喜欢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却很少花时间对过去做出反思,很少去总结过去的成败得失,而是一门心思地往前走,生怕因为总结过去而耽误了赚钱,耽误了发展。
以前的观念是“别老坐在这里了,赶快去干活吧”,而现在人们更多是提倡“别忙着干,先坐下来想一想”。相比,笔者更喜欢后一句话,因为它告诫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忙乱,而是要想好了再做,这样才能保证始终在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把事情做正确。
做好这个工作,也算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将总结的结果形成一个系统的报告,便于企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积蓄力量以便更快更高效的发展。所以,企业应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好好地总结一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把它放到绩效计划当中,作为绩效管理的努力方向加以解决。
绩效管理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就是盘点企业需要做哪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准备,将绩效管理中所要涉及到的人都纳入其中,不允许落下任何一个,就连企业老总也不能例外。
实践表明,在人的这个问题上,主要责任要分清,绩效管理之所以失败,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经理之间的职责没有划清,企业没有把绩效管理的责任明确告知经理,没有分清什么样的经理该做什么工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优秀的绩效管理方案流产或流于形式。所以,在绩效管理的计划阶段,企业应着重明确经理的绩效角色,每个人该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都一一加以明确,使经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真正承担起绩效管理的责任。
绩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企业主要要理清经理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误区,把绩效管理与企业以往运作的绩效考核区别开来,使绩效管理在一开始就运行在正确的道路上,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很多企业,经理层对绩效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的认识误区,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自己的额外工作负担,绩效管理容易使自己站到员工的对立面等,这些认识误区都有必要一一加以澄清,使经理对绩效管理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更愿意主动承担绩效管理的责任,把绩效管理做好。
企业绩效计划应对企业如何运作绩效管理做出深入细致的规划,保证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保证整个绩效管理系统是可以监督和考核的。这个工作做好了,对绩效管理方案的实施将大有裨益。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多的管理观念、方法和技巧,需要经理认真研究,认真实践。为了使绩效管理得到更好地实施,企业管理层必须花时间做好绩效计划工作,因为计划的时间越长,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市场报》
绩效管理:执行的学问
即便最好的战略也无法自动实施。中国企业过去的失败、中国企业当下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举重若轻地归结为战略问题。稍加引申,便成为这样的人人皆知其错误的逻辑:企业只需选择正确的战略,将自然获得成功。战略管理学者为研究便利,将企业简化为黑盒子,假设输入正确的战略,自然而然输出理想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但是,若企业管理者(或领导者)也这样思考,认为设计了最好的战略之后,各个部门、所有员工将正确地且勤奋地工作,他难免要失望。
至少有这样三个理由:其一,即便各部门、员工正确地理解了战略,他们却可能错误地做另外一些与战略无关的、甚至相反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些事情是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譬如,某新创软件公司的年度战略是迅速完成产品开发并上市,研发部门却可能认为继续修改软件功能设计,使之包括更多、更新颖的功能,是部门的重点任务。这里还没有设想最糟糕的情形,由于管理层未能和员工就公司战略进行有效沟通,员工根本不了解公司战略,完全凭惯性做事。
其二,并非所有员工必然地正确、勤奋地工作,他们需要被激励——因为做正确的事而受到奖励,并被激励去改善另外一些方面。这一点并不因企业向知识型组织转变——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占的比率增大——而发生任何变化,不同的是激励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生产线的工人来说,因他的产品质量优异而给予奖金激励,可能比较有效。但对于咨询公司的顾问来说,奖励他出色完成咨询项目或为公司知识库作出贡献,则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譬如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带薪假期,甚至简单地奖励以荣誉。当然,这都是在假设他的薪酬已经足够高,远超过保障其优裕生活之需的前提下,若不然,金钱奖励仍是最佳选择之一。
其三,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在实施中可能遇到问题,或者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战略不再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输入最好的战略,自然输出最佳的结果,这种思维将带来严重问题。简单地修改战略将无法奏效,此时,管理者需要根据原战略实施的情况,重新确定(和员工一起)各部门、各员工应该做什么,应该因做好什么而受到奖励。
也就是说,重新关注战略在企业内如何具体运行的细节,也就是,进行“绩效管理”——计划、执行、评估、反馈,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它远非简单地说建立执行文化那样简单与轻易,它由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组成,分别适用于各个环节,各有优缺点,且都需因时因地因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实际上,这里再次呈现管理的本质,管理只是直觉、思考加一点经验,理论、方法、工具只是使得思考更容易、更有效。
绩效管理四环节:计划、执行、评估与反馈
简单地说,绩效管理就是,一系列让被管理者(公司、部门或员工)完成设定任务的管理过程。它包括三个层次:公司、部门和员工,对应的管理者分别是董事会(投资者)、最高管理层和中层经理。对于公司层次,公司绩效与战略管理基本重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的公司绩效目标通常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过这一点正在发生变化。
绩效管理,通常指的就是部门和员工两个层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对部门的绩效管理也常常归结为对中层经理的管理。也就是说,绩效管理关注的主要是组织中“人”的方面。这也是绩效管理常常被认为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绩效管理是所有人的工作,高层管理者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实施战略、达成公司目标,中层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来更好地完成部门任务,对于员工个人来说,绩效管理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提高个人绩效、培养职业发展潜能等。总之,绩效管理是组织中所有人的任务,人力资源部门只是恰好负责协调它而已,正如质量管理部门协调产品质量一样。
下面简单介绍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计划、执行、评估与反馈。为方便讨论,这里主要以针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为例。
绩效管理过程通常从计划与设定目标开始。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是,愿景是公司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理念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战略是公司今年的目标及为达到目标应采取的几项行动,而绩效管理中的目标则是将公司战略分解到部门、员工,分解为他们各自的几项关键任务。计划与设定目标的成果就是,与员工一起商定与战略相关的、极少数几条关键的绩效指标。计划与设定目标是绩效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
平衡计分卡是最热门的绩效管理方法之一,它将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的四个方面纳入统一的目标体系之中:顾客角度、财务角度、内部业务角度及创新与学习角度。也就是分别回答这样四个问题:顾客如何看我们?我们怎样满足股东?我们必须擅长什么?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卡普兰教授在发明这一方法时着眼于公司绩效管理,经过修改的平衡计分卡可以应用于部门与员工绩效管理。财务角度的实质是公司投资者角度,在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员工时,可以认为员工的“投资者”是中层经理,对应的问题就是,聘用你主要是做什么的?
绩效执行环节又称辅导,它涵盖员工工作、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称之为辅导的含义是,它是中层经理辅导员工以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层经理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纠正可能的偏差,并对目标按需要进行修订。在这一环节中,中层经理还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员工的关键成果与行为,以供考核环节使用。记录方法主要有定期书面报告、定期一对一面谈、定期会议以及非正式沟通。执行环节的特点是持续不断的绩效管理沟通,员工与经理就工作进展情况、潜在障碍与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等持续不断地进行沟通。
评估环节也就是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这是绩效管理中最为明显的环节,管理层常常需要与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沟通,填写大量的评估表格或撰写评估报告。由于评估结果将与员工的薪酬、晋升、培训联系起来,这一环节因此也显得非常紧张。很多人常常把绩效评估(或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实际上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环节,而且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本质区别:绩效管理是关注未来的绩效,关注的是解决问题,是计划式的,而绩效考核关注的是过去的绩效,是判断式的。
绩效评估环节的失效会导致整个绩效管理失败,因为这是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形成显式结果的环节。常见的失效包括:在中国企业中,评估结果常常往中间集中,既无特别差,也无特别优秀。中层经理也有把所有人评估为优秀的倾向,因为理论上所有下属的绩效之和就是经理的绩效。即使某人工作绩效很差,经理也很难将之评估为差,因为这将导致未来无法共事。最可怕的情况则是对绩效评估敷衍了事,导致评估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也因此无法根据评估结果帮助员工改进、激励等。常见的评估误区还有标准不明确、近因效应、光环化效应、人际关系化效应等等,不一而足。
第四个环节是反馈,也就是将评估结果应用于薪酬分配、职位变动、人力资源开发、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员工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创造了价值,这里他们参与价值的分配。在这里,最为简单也最为有效的原则是,你想要什么,就奖励什么。
绩效管理的5个原则
绩效管理就是沟通。在执行环节需要持续不断的沟通,在其他环节同样如此:计划需要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参与,达成共识,形成承诺;评估需要就绩效进行讨论,形成评估结果,员工在对评估结果有不同意见时应有可以向更上层申述的通道;不论将结果用于薪酬、职位变动还是职业生涯发展,都应与员工进行明确的沟通,许多公司采用薪酬保密制度,但是,在薪酬的构成、方式等方面应与员工进行明晰的沟通。
绩效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完成任务。或者这样说,绩效管理不是像传统绩效测评那样,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我们已经到了什么位置,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改进以实现目标:继续被认为是正确的事,并在其他方面作出改进。
这就涉及到惩罚文化与激励文化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过去采用的是典型的惩罚文化,譬如它们考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出勤不足的人处以金钱惩罚。而激励文化则采取与之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奖励正确的事。在激励文化中,隐含的意思是,“没有得到奖励就是惩罚”。绩效管理的结果应仅用于激励目的,在过错惩罚方面应另外进行独立考核。这样做也许会增加成本,但若将绩效管理的结果用于惩罚,将严重动摇绩效管理的根基。
绩效考核的指标应尽可能少。这一句绝对是真理:设定三个绩效指标,你得到的绩效远比设定十条或者更多无所不包的绩效指标来得好。只设定三个指标的方法非常简单,找出十个指标中最重要的三个就可以了。
现在,绩效管理最大的挑战是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对此,德鲁克这样一段论述堪为经典,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六个主要因素是:一、“任务是什么?”二、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产率,同时要有自主性。三、不断的创新,必须是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的一部分。四、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及持续不断地教导。五、不只是量的问题,质也一样重要。六、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必须使得知识工作者在有其他机会时,仍愿意为这个组织工作。
在绩效管理中,“做”比“说”重要,在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乃至人生中都是如此。在绩效管理中强调沟通,常常会导致会说的人获得更好的评估结果。某些语言能力或人际影响力超群的人常常可以把想做什么事表现得不同寻常,而根本不做。对此,绩效管理的原则是,永远根据员工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而不是他所说的。
在许多组织中,“做”与“说”常常被混为一谈,想做某事与做某事是一样的,计划和做事是一样的,甚至决定做某事也被认为做了某事。所有的错误源于一个假设:谈论将最终驱动行动,而这荒谬至极。这正回到绩效管理的根本:绩效管理是执行战略的学问,有无数的公司拥有完美的战略,但只有那些成功执行的公司获得成功。
-
- 绩效考核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
本周推荐
厨师
-
过去,人们称厨师是做饭的伙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食需求的提高,厨…
- 未来餐饮,想学厨师的朋友学什么才能吃香…
- 厨师的酸甜苦辣,不是厨师你不懂!
- 餐饮业“去厨师化”趋势明显,厨师未来在…
- 30名大厨集体跳槽求职的公开信曝光,为什…
- 餐饮是个永远不败的产业,厨师们学什么才…
- 厨师成功开餐馆,离不开这七招!
- 厨师节我在百味楼,我为中国厨师代言
- 从厨20年,想辞职创业做一家专做外卖的店…
- 厨师谈加薪7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