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经营资讯>>正文

瑞幸咖啡“碰瓷”?钱治亚回应质疑:已进入司法程序

以往很少被媒体关注的中国咖啡市场,随着“新零售网红咖啡”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强势入场和点燃,正成为公众舆论和零售专家们聚焦的新战场。人们都瞪大了眼睛,期待这场传统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与新晋互联网咖啡的碰撞能带来更多惊喜。

7月11日,一轮传闻过后,瑞幸咖啡的融资消息终于落槌,宣布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独角兽企业。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了本次融资。这一轮2亿美元的融资到账后,意味着与传统连锁咖啡的对抗中,瑞幸咖啡有了更充足的子弹,更足的底气。

钱治亚回应“碰瓷”星巴克质疑,已进入司法程序

从今年1月试运营到成为独角兽,瑞幸咖啡用了6个月时间。毋庸置疑,瑞幸咖啡创造了国内咖啡市场的奇迹,闪电融资2亿美元的消息,让外界对这家敢于挑战星巴克的新咖啡面孔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对于拿到史上最大A轮融资后的打算,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透露,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和业务拓展上。而公众所关心的首杯免费、买二赠一、买五赠五等促销优惠措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排除会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围绕着咖啡消费进一步教育市场。

针对媒体提及的今年5月发公开信“碰瓷”星巴克的质疑,以及这一事件最新的进展,钱治亚脸上流露出了一丝遗憾和不解。她认为,“碰瓷”的说法是外界的感受,“就像你正在做生意,别人用不正当的方式挡住了你前进的路,这个时候是别无选择的。”

“目前,起诉星巴克中国涉嫌垄断市场的案件已经在相关城市人民法院立案,并进入了司法程序。法院已经启动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调查。从现在的反馈看,相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还是蛮重视的。”说这话时,钱治亚透露出了一股笃定的信心,在被问及“星巴克到底有没有逼供应商站队”时,她侧面给出了回应——这个问题应该去问星巴克。截止目前,星巴克官方并没有针对瑞幸咖啡提出的问题给出直接、正面的否定回答。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巨头公司,应该更加负责任的给出回答。”

其实,虽然瑞幸咖啡一再表示,这一行为没有“碰瓷营销”的成分,但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这样的认识。只不过,在中国咖啡连锁市场稳坐了十多年的星巴克,老大身份特有的傲气让其选择了“不正面回应”的态度。之前媒体曾就这一事件采访过星巴克,但得到的是模棱两可的答复。星巴克认为,中国咖啡市场体量巨大,竞争充分,欢迎有序竞争,彼此促进,不断创新,“我们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显然是避实就虚。

新零售咖啡兴起,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力

说实话,瑞幸咖啡完全对标星巴克的做法,也给外界造成了一些“假象”,好像瑞幸咖啡抢的就是星巴克的生意似的。实际上两者间有着明显的新旧界限。试想,如果瑞幸咖啡走与星巴克一模一样的路,以跟随姿态挑战传统咖啡,恐怕半年之内也拿不到2亿美元如此量级的A轮融资了。

据了解,这次A轮融资中,大钲资本领投,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几家机构虽然都很熟悉,“但为了争夺投资额度争得面红耳赤。”钱治亚透露,这半年时间里,有上百家的投资机构主动找上门来希望投资,但都选择了“闭门不见”,“见投资是是很花时间的事情,再加上考虑到不想过早暴露太多数据,项目保密性和融资的确定性,最终只是选择了身边熟悉的投资方。”瑞幸咖啡这么受到投资机构的追捧,自然是身上有着与传统咖啡完全不同的基因和诱惑力。

当下,新零售概念不断冒出来,既有盒马鲜生、每日优鲜这样的生鲜新模式,以“前置仓+外送”冲击市场,也有一众的无人货架、自动贩卖机等新打法,瑞幸咖啡同样贴着创新零售的标签。在场景消费上,瑞幸咖啡有旗舰店、悠享店、快取店、厨房店四种门店形态,分别满足用户的线下空间、快速自取、外送等需求,覆盖无限场景,满足年轻用户喝咖啡的新消费习惯。相比,星巴克多少年来一直推崇所谓“第三空间”的到店理念。

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瑞幸咖啡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13个城市开了525家店,卖出了500万杯咖啡,实现了130万的用户覆盖。而有了足够张力的门店网络覆盖后,瑞幸咖啡就能发挥”近场即时消费”的优势,以每一个门店为中心的2公里范围内,充分挖掘咖啡消费的潜力。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的外送配送时间已经由原来的26.5分钟降到了现在的18.2分钟,超时率从刚开始的26%,优化到了现在的0.4%。

除此外,高性价比、高品质、产品快速迭代、社交裂变传播的特征,也是与星巴克等传统咖啡的“坐商”模式不同的地方。钱治亚表示,互联网咖啡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思维,商业逻辑上也是遵循传统生意规则的,只不过,瑞幸咖啡采取了大数据、智能化的运营方式,能大幅提高运营效率,代表的是新零售更先进的生产力。

星巴克遭遇挑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或许是因为瑞幸咖啡旗帜鲜明地与星巴克产生了“摩擦”事件,所以才给外界造成了针锋相对的误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咖啡新零售模式,人们越来越发现,两者其实是不同时代的物种。对坐在中国咖啡第一位置上的星巴克来说,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瑞幸咖啡等新兴选手,而是自己,以及多少年来的惯性和路径依赖。

最近,已经有不少专家开始对新零售咖啡模式深入分析,并给出了预见。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瑞幸咖啡的兴起并非偶然,得益于中国消费升级、咖啡行业爆发以及管理团队丰富经验的三重红利叠加;无独有偶,亚马逊畅销书作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位外籍教授Jeffrey Towson专门总结了瑞幸咖啡的特质,他预判,数字化+低价格+广泛的门店布局,这三点会给星巴克们带来挑战。

如此来看的话,瑞幸咖啡一怒之下,以公开信的激烈方式对星巴克的“供应商站队和经营场所排他性行为”提出质疑。短期看,这些“潜规则”貌似是星巴克多少年来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所围起来的“篱笆墙”,其实,一旦整个行业的玩法改变了,规则变了,之前的“护城河”很可能就会土崩瓦解,进而开启一个新的咖啡消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