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经营资讯>>正文

北京餐饮企业转型借助超市渠道

    北京市的早餐经历了早餐亭、早餐车再到现在的有固定门店的早餐店,政府部门不断投入资金试图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早餐。

  如今便利店加载餐饮业务,出售成品鲜食为其拓展业务提供了新尝试。便利店由于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并不具备出售现烹食品的资质。在这种模式中,便利店的便民性得以发挥,餐饮企业借助便利店的渠道提高了销量。应该说,早餐工程从2002年就开始探索一条市民和企业都受益的道路,在第11个年头,早餐工程终于跳出了餐饮行业单打独斗的格局,与便利店擦出了火花。

  便利店:摆脱“小超市”称号

  餐饮是便利店重要的增值业务,然而受政策限制,过去北京的便利店一直难以在鲜食类商品上大展身手。只有具有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便利店如7-11等取得了餐饮服务许可证。不过,以零售见长的便利店要做好餐饮的开发、制作与配送,并非易事。于是,与餐饮企业合作成为其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市民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市民又会面临着吃饭难的问题。便利店正好可以解决市民的担忧和不便。餐饮种类的加载将让便利店更加名符其实。”据联华快客北京总经理耿永红介绍,目前联华快客正在对门店进行改造,增加即食类商品的比例。

  好邻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术业有专攻,与餐饮企业合作是适应市场细分、降低运营成本的必要选择。耿永红认为,便利店餐饮业务的加载可以使便利店企业摆脱“小超市”的称号,加速经营模式的转变和便利店的转型。“餐饮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上海通略零售业顾问公司董事长沈建国也认为,内资便利店要赶超对手,店中鲜食和速食的比例一定要突破30%,这样才能保证35%的毛利底线。否则将永远停留在模仿外资便利店的怪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