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手“怀旧牌”,局气、稻香村、白魁老号圈了不少粉!

“编者按:

怀旧,戳中了顾客的三大消费心理。

 

 

春节期间,有一款饮料时隔 16 年重现北京,它叫“摩奇”。1 万箱桃汁,3 小时销售一空。

去年 5 月,袋淋重新上市,直到 10 月份一直处于脱销状态。

近年来,快消品市场上常常出现老品牌时隔多年重新上市的现象。在这个人人关注前沿、唯恐掉队的时代,怀旧风潮引人注目。现在不只是 80 后开始怀旧,90 后也是如此。前几天,《舌尖上的 90 后》,列举了一大波食品比如碎碎冰、麦丽素、浪味仙等,也是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评论。

有研究表明,带有怀旧元素的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怀旧情绪,勾起人们记忆深处的记忆符号,以此引发购买。我想借此探讨一下,怀旧元素与餐饮消费有些什么联系?

旧时风物并不如烟

1

给你品质保证

现在连马路边上烤冷面摊儿都已经开通在线支付了。出门不带钱包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在线支付并不会完全取代现金交易。

北京灯市口的稻香村售货员如今收钱找零还是老样子,都放在盘子里用镊子夹。按理说使用微信支付连现金都不会出现,会更卫生。但事实上人们却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反而对这种越来越罕见的行为充满敬意,觉得有讲究、有匠心。

白魁老号至今保留先拿钱换代金券,再去柜台购买小吃的行为。我在这里吃早餐时,遇到了一对夫妇,他们从朝阳东坝特意赶来就餐。谈起换票儿,他们说,“白魁一直保持着传统,在这里吃饭实惠,不会被骗”。不少消费者在网上评论说,凭票买饭很有复古感,认为这有老国营餐厅的范儿。甚至还有人觉得老国营餐厅都是东西好,服务上不讲究。你看,竟然连服务短板都带上了光环。

买东西,先换票儿

北京菜品牌局气,从店名到空间布置,再到菜品,北京色彩无处不在。他们家的烤鸭,可以蘸着酱汁在鸭胚上写字,而后烤制。按照北京烤鸭的传统销售方式,在鸭胚上做记号、写字,是为了让客人不必为烤鸭被掉包而担心。有人评价说,局气的烤鸭上可以写字,别家不行。产品差异化,靠这么一个动作轻易就实现了。

能写字,不一样

米德有个概念叫“后喻文化”:父辈向子辈学习。年轻人突破传统,在创造和革新的路上一路狂奔。2008 年金融危机时,李雷和韩梅梅的话题引起热议,有媒体将这一现象归结为集体怀旧。这不是偶然现象。在变化转型的时代,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感。最容易回望那些能让他感觉到稳定的东西。一个收钱的动作,一张代金劵,烤鸭上的几个字,很容易让你把眼前的东西与货真价值、品质有保障等积极正向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2

让你觉得亲切

 

广州有一家经营了 20 年的小吃店,是街头巷尾常见的那种,售卖老火粥、炒粉面、炒螺等夜宵。有意思的是,店老板坚持沿用旧时广州人用柴火或炉火煲粥的习惯用煤炉煲粥,不少人评价他们家是地道广州味。

成都的一家餐厅主打柴火鸡:灶台就是桌子,锅则嵌在桌子里,下面烧着柴,厨师在烧菜,顾客则围拢在灶台用餐。有顾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吃着这个柴火鸡,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一大家人围着灶头,看妈妈炒菜做饭的感觉”。

局气有一款特色菜,把糯米饭做成了蜂窝煤形状,也让人联想起了一家人围着煤炉生活的日子。我们家老人也常说烧柴做出来的饭更香。如同炊烟是家的象征一样,煤炉和柴火也容易让人产生与家庭、家人有关的联想。

家的味道

3

给你归属感

我看了一份大数据报告,年轻人消费圈层化趋势明显。消费群体基于兴趣被细分出了大量的子市场。怎么抓住消费者的共同属性呢?从怀旧元素上找切入点或许是个好方法。

长沙的小吃店黑白电视,将料理台装饰成了电视框,配有调台按钮,”代入时代感很强“。有些餐厅特意推出了一些具备年代感的产品,如西巷有一种饮料叫麦乳精。成都有一家餐厅,他们家菜单写在黑板上(是真的上学时候的黑板),上菜时托盘纸竟然是一份考试卷!

孤身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曾被定义为“空巢青年”,有很多用户画像分析,他们在工作日加班,公共交通通勤,周末宅在家看剧,靠外卖解决吃饭问题。表面上原子化,实际上大家渴望被认同,渴望找到归属感的需求仍然存在。这些儿时、上学时的怀旧要素,被用来暂时代替缺失的群体归属感。

餐垫纸用一张试卷,让顾客获得一张考卷的认同感

消费升级时代,人们对一家餐厅的要求除了价格、口味层面,还有体验、氛围层面。人们对于承载着回忆和情感的商品,更容易产生购买意愿。一项关于怀旧倾向与购买意愿的研究报告上说,怀旧倾向需要通过不同维度的刺激物来唤醒。而且这些维度的权重有所不同。有关功能质量的维度重要性最高,其后才是情感内涵。

这么说来,各位掌柜就要注意了,大家在选择怀旧元素时,最好不要停留在外在形象的层次,还要考虑到这些东西,是否能唤醒人们对于功能质量或情感内涵的关联。如果买小吃先换票儿,对你的餐厅来说不能引起品牌传承正统,品质稳定可靠的联想。那你还是要仔细考虑一下,哪些才是适合你的怀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