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文化,连接着世界华人的根脉

步入21世纪,川菜这只“小辣椒”以其独特的魔力点燃了川菜产业发展的“圣火”。经过跌宕起伏的“进化”,历经岁月风霜的淘炼,如今已在全国呈燎原之势。祖国大地,处处皆闻川菜之香!五湖四海,洲洲都见川菜之美!据最新统计,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喜食川菜。川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成为中国餐饮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环球时报》报道:目前在欧洲44个国家中,华人总数已超过100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在欧洲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开餐馆,是华人在欧洲的第一职业。英国80%以上华人靠餐饮业为生,全国约有中餐馆9000多家,占全英各式餐馆的1/4。荷兰拥有2200多家中餐馆,从业人数占荷兰总华侨人数的 85%。德国中餐馆和华人快餐店超过7000家。

美国中餐协会的统计:目前美国的大小中餐馆已有5万多家,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洛杉矶、纽约、芝加哥地区为最多。

随着中国与南非于1998年正式建交,华商数量迅速增加,南非全国现有大小中餐馆200多家,其中130家集中于约翰内斯堡。从最初的谋生手段,到跻身餐饮界主流,非洲的中餐业已开始步入品牌时代。在非洲,不仅普通百姓喜爱中餐,很多政府官员也对色、香、味、形俱佳的中国菜颇为青睐,甚至出现4位政府部长同在一家中餐馆分别设宴待客,还有两位部长不得不在外等候包间的“盛况”。

但无论欧洲、美洲还是非洲,中餐馆中大都少不了川菜。而有川菜的地方无不渗透着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川菜文化根植于全球广袤的土地,紧密地连接着世界华人的根脉。

为什么川菜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一)历史悠久

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是在巴蜀文化的浸润下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商周至秦的孕育时期。汉晋时期呈现初步轮廓,随唐五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驰名华夏。明清时期渐趋规模,到清末成熟定型。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和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并驾齐驱。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蜀汉诸葛亮、西晋左思、盛唐杜甫,北宋宋祁、南宋陆游、明代李时珍等川外人,曾为川菜的魅力所吸引,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四川的历史,还记载着扬雄、李白、苏轼、苏易简、杨升庵、李化楠、李调元、张大千、郭沫若、李劫人等这些川中人,他们在辛勤笔耕之时,所讴歌的家乡美味。

(二) 资源丰富

川菜是中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源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川菜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食才和辅料,形成了《川料八珍》。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五谷杂粮、四季果蔬应有尽有。具有地域特色的辅料、调料更是名目繁多:自贡井盐、内江白糖、德阳酱油、郫县豆瓣、汉原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阆中保宁醋、成都二荆条辣椒等等。加上多彩的人文积淀,造就了这个以麻辣鲜香见长、清香醇浓并重,地方风味突出,广受人们喜爱的独特菜系。

(三)文化多元

川菜文化的根基就是巴蜀文化,而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远在几千年前,巴蜀先民就开辟了一条条穿越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入川,将中原文化、楚文化、北方文化等带入四川,并在这里荟萃、交融、吸收、发展。尤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其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和外国的先进文化。从三星堆发现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来自中原的高柄豆、铜尊、多种玉器,来自印度洋的海贝与南国的象牙,还有来自中亚的金权杖、铜面具、铜人像等。这些都是十分明显的多源兼容的成果。因此,我们说巴蜀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多元文化的兼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是巴蜀文化特色的最深层次的反映,且贯穿于整个巴蜀文化的历史,表现得突出而鲜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川菜承载了天府之国的厚重历史,彰显了四川民俗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特点,当之无愧的成了巴蜀地区特殊的文化产物,恢宏而丰富。

 

  • 川菜文化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