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食品安全>>正文

专家解读2012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图)

    人民网1月5日电(记者孙杰)在过去的一年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话题依然层出不穷,投向“食品安全”的聚光灯从未转移,从年初的螺旋藻、明胶到年中的荧光增白剂、硼砂,再到岁尾的白酒塑化剂,伴随这些热点的出现,消费者更多时候是被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吓懵了”,然而这些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1月5日下午,十几位国内权威专家以科学的视角对2012年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一一解读。

科学解读十二大热点事件

为了真实反映2012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趋势,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分别从食品安全专家与消费者两个层面对2012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梳理,对照即刻搜索全网搜索数据结果,并综合分析了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筛选出12个热点内容。在此基础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召集各领域专家,针对相关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深度分析,形成科学观点,在本次会上逐一进行发布。随着专家们精彩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一个个案例抽丝剥茧地展开,记者发现消费者与业界专家对于这些热点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大热点事件包括螺旋藻超标、药品胶囊的“明胶门”、立顿茶叶农药残留、可口可乐含氯、黄酒含有致癌物、今麦郎酸价超标、荧光物质超标、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面粉硼砂、光明奶酪宝宝杯、肯德基汉堡细菌超标、白酒塑化剂等。

针对12个热点事件,12位专家逐一进行了解读,结论分别为:

【螺旋藻铅超标】北京大学工学院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峰教授点评:媒体误用标准,做出不当判断,不经核实即公布,非食品安全事件。

【药品胶囊的“明胶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熲点评:老酸奶、果冻添加工业明胶一事没有依据,非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以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制成药用胶囊,造成严重铬污染,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立顿“农药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陈卫教授点评: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在我国境内销售和生产的食品须符合中国国家标准,但以欧盟标准来判定在中国生产或销售的产品不合格,则判定依据有误,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可口可乐“含氯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点评: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古越龙山黄酒含有致癌物】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熊正河点评:黄酒中的确含有氨基甲酸乙酯。然而,目前尚无根据判定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是否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因此,为非食品安全事件。

【今麦郎“酸价门”】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元晓梅点评:检验机构收回检验报告并声明无效,非食品安全事件。

【荧光物质超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王竹天研究员点评: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纸容器能够基本保证食品的安全。

【张裕葡萄酒农残超标】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贤明教授点评:媒体报道不全面,受检的几种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没有超标,属于合格产品。

【面粉硼砂事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研究员点评:执法不当导致的舆论炒作事件,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光明奶酪宝宝杯被指含禁放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李宁研究员点评:乳矿物盐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是不符合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相关要求的,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批准后方可使用。

【肯德基汉堡细菌超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研究员点评:标准引用有误,判定依据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同时提示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餐饮经营规范的科学指导。

【白酒“塑化剂超标门”】江南大学副校长、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岩教授点评:判定依据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尽管目前国家没有专门针对酒类的标准来规定塑化剂的指标限,此次事件,警示白酒行业应积极主动地展开自查,强化主动监测,消除一切潜在造成塑化剂迁移污染的可能。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整体稳中向好

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院士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对2012年我国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整体归纳。专家委员会指出:

1、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体数量显著减少,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处于一种稳中向好的状态。

2、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从“三聚氰胺式的人为添加”转向原料溯源及过程控制,农产品原料控制是管理难点。

3、标准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但时有误读。

4、对中国传统食品(如白酒、黄酒)的安全研究应当尽早推进,以夯实中国民族食品工业的发展基石。

5、影响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五大挑战将长期存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必须打持久战。

6、食品行业“和平时期”的公众科普应全面启动,企业界、科技界需要与媒体有更为深入的合作,需要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的框架下,将国家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及科学知识向公众进行宣贯与解读。

7、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进行食品安全事件发布时,应充分听取科技界的看法。

8、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家的道德与诚信是食品人的底线,也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长久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公众科普的核心是深刻理解“量效关系”

通过与会专家的科学解读,记者发现2012年各界关注的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属于误读,而对“量效关系”的理解才是当前食品安全公众科普中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让消费者建立“检出不代表违规,检出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科学认知。

专家组表示,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中有害组分的检出限值不断降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资质应在此基础上快速提升,避免诸如“今麦郎‘酸价门’”和“硼砂问题”等因机构误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组同时呼吁,食品工业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和企业内部自检的水平,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实施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生产产品,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保证产品的安全,减少如“可口可乐含氯门”和“光明奶酪宝宝杯被指含禁放物”等问题的发生。

 国内先进搜索引擎首次运用于食品安全年度盘点

此次会议上,即刻搜索针对相关热点的数字分析成为发布会的一个亮点。即刻搜索是人民日报旗下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2012年6月即刻食品安全平台上线,这是国内搜索引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首次运用,被誉为食品安全的“放大镜”和“防火墙”。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即刻搜索此次联合对食品安全热点的整理和搜集,正是利用了即刻搜索先进的数据搜索功能,对2012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话题进行全网数据分析和基于用户浏览行为的数据分析,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的关注程度。

此次沟通会也是一次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大讲堂,专家的生动讲解使得非食品专业的媒体人了解了很多食品安全知识,纠正了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认知误区,为日后更加科学、真实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与会媒体也呼吁食品领域的专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要敢于承担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面对媒体积极发声,用科学的真实武装媒介,带领消费者走出误区,给食品安全科学的定位,避免“伪专家”和“伪科学”误导公众。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透明产生信任,中国的食品工业应在阳光下成长,科学家与媒体工作者具有不同的专业领域,但是我们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只有彼此更加坦诚,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促进消费者健康为目标,以还原科学真实为己任,就能良性沟通,共同致力推进食品安全公众科普工作,保障消费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