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我想让美食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希望木屋能够成为中斐文化的交流地和中斐友谊的见证者。”

来自北京的陈沉在斐济开了一家叫“疯狂木屋”的烧烤店,这是斐济首都苏瓦市最火爆的中餐厅之一。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疯狂木屋”烧烤店老板陈沉。(图片来自华舆)

金色短发配上随性、宽松的衣着,和像他的店名一样,陈沉看上去有点“疯”、有点闹。很难想象这个“90后”大男孩,已经在南太平洋岛国斐济生活了两年多。他的烧烤店不仅在华人圈内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对当地的食客和游客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海外常用的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当地人有关木屋的评价都不吝赞美之词,“热情的老板”、“食材很新鲜”等留言屡见不鲜。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社交媒体截图)

爱吃也爱做 严把质量关

优质的食材绝对是食客们选择“疯狂木屋”的首要因素。这都要归功于“爱吃也爱做”的陈沉对于食材的偏执。

“我自己就很喜欢吃,我从家乡北京吃到了留学的新西兰,最后又吃到了斐济。作为一名资深食客,对原材料的选择相当挑剔。”尽管烧烤店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陈沉一直坚持亲自购买食材。肉类和海鲜,他都有特殊的供货渠道。

“看颜色和闻气味,我就能判断出食材的好坏。我只买高质量的新西兰进口A级猪肉和牛肉,而羊肉我选择了更优质的斐济本地羊。”陈沉说道。

第三次创业赶上了“一带一路”的东风

陈沉15岁离家前往新西兰读书,一待就是7年。毕业后他回到中国云南,对餐饮业情有独钟的他开了三家餐馆,“疯狂木屋”是他的第三次创业。

“看见这么多无污染的食材,但是当地人的烹饪方式很单一,口味大都千篇一律,我就特别想让他们也能吃到用中餐方式作出的美味佳肴。”本来是和家人来斐济旅游,结果被当地的环境所吸引,陈沉就下定决心要来斐济创业。幸运的是,他赶上了“一带一路”的东风。斐济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后,两国经济贸易往来逐步增加。在斐济的华侨华人数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突破3.5万大关。

“我就想在当地开一个时尚点的餐厅,不光要让当地的华人同胞能吃到家里的味道,也想把优秀的中餐理念推荐给当地人, 把咱们中华美食里的火锅、烧烤做给他们尝尝。”而在中国与斐济本土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如何得到本地人认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诚相待就是我的信条,我绝不会引导顾客过度消费,尽量准确估计顾客的食量,按量点餐。”在他的店里,“点这些应该够了”、“我们家量大”是最常听到的两句话。即便是食量偏大的土著人,也觉得在“疯狂木屋”能够吃的饱,吃得好。

DIY+驻唱歌手 斐济土著都“点赞”

经营方式灵活是“疯狂木屋”的一大特色。在餐厅里,客人既可以自己加工烧烤,也可以一边看着厨师加工,一边大快朵颐。烧烤店在开业最初的4天,就接待了超过2000名客人。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当地公司在木屋举办公司聚餐活动。(图片来自华舆)

在木屋和三五好友“撸串”喝酒,成了斐济当地年轻人的新风尚。土著小伙塞米就是烧烤店的常客,他说,在周五拿到工资以后,和几个同事来木屋小酌几杯,吃点烧烤是他的新习惯。塞米表示,木屋的环境和食物让他们这些斐济本地白领感觉很放松、很享受。“店里经常播放一些中文的流行歌曲,虽然我听不懂,但是我也觉得这些歌很好听。”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当地人在木屋聚餐合影。(图片来自华舆)

陈沉还在木屋外的院子里放置了一些遮雨棚,这样在炎热的日子里,顾客能找到像中国大排档一样惬意感觉。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陈沉还在门厅专门放了一面照片墙,这让喜欢“晒”的斐济人找到了一个可以“秀”的窗口。(图片来自华舆)

陈沉甚至还置办了一套卡拉OK设备,在一些特定的夜晚,他会摇身一变成为了驻唱歌手。这些都让“疯狂木屋”的顾客为之着迷,成为了烧烤店的“铁杆粉丝”。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木屋已经成了斐济年轻人最爱的聚集地。(图片来自华舆)

现在斐济裔和印度裔斐济人都爱上了中式的火锅和特色烤鱼,“疯狂木屋”已经成为了当地年轻人举办生日宴、公司聚会或家庭聚餐的新鲜选择。当地主流英文媒体《斐济时报》和《斐济太阳报》也大篇幅报道了木屋的走红。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斐济主流英文媒体《斐济太阳报》)

开“网红”烧烤店,北京小伙用“撸串”改变斐济土著生活!

(斐济主流英文媒体《斐济时报》)

现在木屋在斐济成了网红店,陈沉对捕舆者表示,“我会继续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斐济人和中国人在这成为朋友。我想让美食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希望木屋能够成为中斐文化的交流地和中斐友谊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