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一年亏损近8个亿?瑞幸淡定回复:符合预期

模式创新加资本运营等于什么?有人说是商业成功。

去年的代表是新茶饮,今年的代表,则是互联网咖啡。

资本,是互联网咖啡的第一生产力

从今年三月份至今,瑞幸咖啡、连咖啡、莱杯咖啡等咖啡新物种频频获得资本青睐。

其中最为高调也最受争议的瑞幸咖啡,最近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B轮2亿美元。

但紧接着就被曝出经营一年,总共亏损了近8亿元。

瑞幸方面则淡定表示,“我们全年的亏损会远大于这个数字。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是我们既定战略,亏损符合我们预期。”

且更有消息称,瑞幸咖啡已把IPO事宜提上日程,正在与海外投资银行展开初步讨论,最终有可能在明年上市。

被资本所偏爱的互联网咖啡,难道真就如此有恃无恐吗?

惊人的增长与烧钱的速度

回顾瑞幸近一年多的发展历程,成长速度确实惊人。

从去年10月,瑞幸第一家门店在银河soho开业开始,到今年12月底,瑞幸官方数据显示已经在全国21大城市,开设了超过2000家门店。

用瑞幸的说法,自己已经成功超越Costa、太平洋咖啡等咖啡行业的老兵,成为目前国内仅次于星巴克的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这样疯狂增长的背后,各方看到的无外乎是国内咖啡饮品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以及破坏式创新对原有市场带来的冲击。

所谓巨大潜力,无外乎来自于一些第三方数据。

例如我国的年人均咖啡消费不足5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年人均消费为20杯。

而北美以及欧洲国家的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就连同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年人均咖啡消耗也分别达到了360杯和140杯。

而对此的判断,就是从5杯到几百杯之间,必定会孕育巨大的商机。

确实,我国的咖啡市场目前正处在一个逐渐增长的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长,一线城市甚至能达到30%左右。

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仅为2%。

就在去年,上海正式超越纽约成为全球星巴克开设门店最多的城市。

▲星巴克上海旗舰店

抛开饮食文化的问题,希望快速点燃这股咖啡热潮的资本和创业企业,想用多久拉平与欧美市场的差距?

一年太久, 只争朝夕!

于是乎,我们曾经在共享单车、网约车市场看到的火热场景,再次出现。

互联网咖啡品牌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少不了资本的助推以及疯狂地“烧钱”。

优惠、补贴似乎成了一众互联网咖啡身上比“口感”更重要的标签。

连咖啡的享好友免费喝、瑞幸的买二赠一、买五赠五,以及全国门店轻食一律5折,实际上都透出一个热词——补贴。

同行业竞争对手定价30元左右一杯的拿铁,在互联网咖啡品牌的各种补贴后只需要十几块钱甚至更低。

这样的大方举措也让一众“互咖”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了无数用户,开拓了大批门店。

根据Trustdata数据,瑞幸咖啡9月份的DAU(日活跃用户量)最高达到12万。

补贴之外,跟其他互联网风口项目一样,大面积、重资金的广告轰炸也出现在“互咖”品牌身上。

张震、汤唯等大牌明星代言,电梯间、公交站、社交网络等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广告,屡见不鲜。

瑞幸创始人钱治亚此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之前已投入约10亿元做营销。

但是,很多质疑声,也源于此。

补贴、广告、扩张,铺满。

这一番情景,以前的滴滴、快的、优步,ofo、摩拜、瓜子、优信……是不是都曾上演过?

烧出来的繁荣都势必要经历回归和重整

当然,“互咖”头部品牌不屑于同门相残,而是剑指传统的咖啡连锁品牌。

因为新物种要“代替”老物种。

瑞幸一直 “剑指”星巴克。

从之前的各项声明到供应链“之争”,外界一度认为星巴克确实受到了“互咖”新势力的冲击。

而星巴克今年第三季度不太好看的财报,似乎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看法。

但星巴克毕竟体量巨大,星巴克中国区域销量下降,也许是整体经济环境造成的综合体现,这其中受“互咖”造成的影响占几层,恐怕很难作出判断。

客观来看,瑞幸和连咖啡等品牌的兴起,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市场培育作用。

但是送券、连杯或免费等补贴,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在获得用户的同时也为其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烧钱换来的规模和成长,可持续吗?

对此,一位投资银行的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几乎所有投资人花钱都变的非常谨慎,互联网咖啡能够获得一系列重大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其他的(项目)都投完了。

而那些相对成熟的项目想要继续跟进的成本太大,互联网咖啡是目前剩下的新项目中,数据表现相对不错的。”

冷静的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咖啡与共享出行以及共享单车市场的共性问题。

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对比,在那些堆积成山的废弃共享单车面前,更多人产生的反应是警醒。

当然,共享出行和共享单车市场的爆发,确实造就了很多互联网理念的诞生。

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互联网咖啡行业,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互联网咖啡的创始人都是出身于大出行领域。

瑞幸咖啡的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原为神州优车COO,现任CMO杨飞曾任神州优车CMO;

连咖啡的创始人王江,原为航班管家与高铁管家的创始人之一;

莱杯咖啡CEO周培杰,曾在易到用车任职创新业务部总监。

大出行领域,一直都是重资产、猛烧钱的代表。

而在高额补贴、疯狂扩张的背后,其实做的都是一桩流量生意。

对流量的疯狂追逐,在国内互联网创业领域并不少见,或许这也是一些互联网咖啡品牌疯狂烧钱换用户的原因之一。

但烧钱的结果,究竟是换来了“羊毛党”,还是真粉,就不得而知了。

▲瑞幸咖啡抢券群,每个人每天可以无限抢券,抢到最低折扣为止

舆论对于烧钱换市场的模式一直心有余悸,但这种思维模式曾一度在出行和共享单车领域盛行。

ofo背后的推动者,著名天使投资人朱啸虎的这句话听来值得玩味:“好的需求,完全是靠用户自发以及口碑产生出的病毒式传播。靠烧钱起来的基本都是伪需求。”

或许是处于成本的压力,一直疯狂“烧钱”的瑞幸在近日也放缓了狂奔的脚步。

近日,瑞幸在外卖方面调整了运费规则。此前,用户单笔订单满35元就能免除配送费。

调整之后,用户需要单笔订单满55元,才能享受免费配送。

这项标准已在北京、上海的门店开始实施。

小结

中国咖啡行业需要本土的优秀品牌,但太多例子也告诉市场,步子不要迈的太大……

对于如今疯狂奔跑的互联网咖啡品牌而言,高补贴以及大量门店扩张的重资产模式,意味着它们必须时刻保证资金链的稳定。

重压之下,容易让初心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