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鲁菜泰斗王兴兰支招餐饮转型

    从13岁不及灶台高的帮厨小姑娘,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特级鲁菜大师,王兴兰既见证了鲁菜的发展,又经历了餐饮业的成长。如今依然“身不离灶”的王兴兰,毕生精力用在传承和发扬鲁菜上。当前餐饮业遭遇经营困难,王兴兰却看到鲁菜振兴新机遇。餐饮业如何变轨转型?鲁菜如何借机发展?光大鲁菜出路何在?这位鲁菜大师有话要说。

  传统鲁菜要“炒”出新花样

  在中国的传统中,女性做厨师的少,能成长为鲁菜大师的更难。王兴兰却在厨房中度过50个春秋,并成长为一代名厨。她在成功路上的秘诀,除踏实吃苦外,还有应时创新。“鲁菜的发扬光大,乃至于餐饮行业成长壮大,都离不开两样法宝―――货真价实,不断创新”,王兴兰表示。

  位居八大菜系之首,传承近五千年,一度是皇宫内廷的菜品,鲁菜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王兴兰一生都在为这个工作而活。当年王兴兰进厨房才13岁,炒菜都够不着炉子,品尝了“酸甜苦辣”才学到一身本事。这种本事,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在传承中将菜系发扬光大。

  王兴兰说:“我们不仅要做好菜,还要在厨房里掀起‘革命’!”为让更多人了解鲁菜,王兴兰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美食节,不遗余力地展示鲁菜的精髓,努力将传统鲁菜“炒”出新花样。“做到原汁原味,也就做到货真。传统鲁菜没有什么添加剂,所有的味道取自食材,加工而成”,王新兰表示,鲁菜吃的就是精细和健康,符合现代人根本的饮食需求,这也是鲁菜能够发扬光大的基础。

  光大鲁菜要打“文化牌”

  “鲁菜要吃出品牌来,还得借助文化”,王兴兰表示,鲁菜的根源与传统的齐鲁文化分不开,而鲁菜的光大,依然要挖掘和结合文化。

  王兴兰说:“鲁菜最能体现山东人豪爽好客的性格,鲁菜里很多菜是‘急火爆炒’。鲁菜用糖来调味,而不用味精、鸡精之类的。选料精,讲究刀工,我们有自己的饮食文化。”鲁菜要做好,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还应该吃出独特的齐鲁文化来,这样才能打响鲁菜的品牌。

  中国第一个厨师是伊尹,来自山东菏泽曹县,伊尹后来成为贤相,曾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一做什么,第二做什么,有条有理,不紊不乱。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者孔子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鲁菜的历史悠久,正宗的鲁菜百吃不厌,有许多的讲究,像“一菜一味”、“一菜一技”。

  退休后王兴兰带着弟子们研究鲁菜,频繁参与国际赛事。王兴兰现任鲁菜研究会会长,和研究古老鲁菜相比,更关心如何让鲁菜的知名度更高,将鲁菜发扬光大,直至鲁菜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王兴兰建议:“应该利用齐鲁文化给鲁菜打头阵!”

  亲民鲁菜更有大众市场

  作为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近些年不断被公众“误读”,一些小饭馆里的鲁菜不正宗,败坏了人们的胃口。对于这种现象,王兴兰深感无奈,为改变这个状况,王兴兰提倡,鲁菜除了创新,还要走向寻常百姓家。当前,高端餐饮业面临经营困难,给鲁菜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获得了大众认可,所以不会走向穷途末路”。

  传统的鲁菜中用料较精,多用名贵食材,因此传统鲁菜走的是中高端路线。在当前高端餐饮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推广鲁菜中的家常菜,王兴兰给出系列“金点子”。她提倡,鲁菜家常菜应该是“健康菜”、“养生菜”,食材用应季的蔬菜,价格就会亲民很多。此外菜肴按季走,什么样的季节吃什么样的菜,既符合万物生长的规律,又符合四时养生的古训。比如五月的时令蔬菜是莴苣,莴苣营养丰富,做成凉拌菜的话,酸甜可口,健脾开胃,而且这道家常菜做出来非常漂亮,莴苣丝像翡翠一样碧绿通透。

  王兴兰说:“做菜就讲究个色香味俱全,再加上食品安全,做的菜要让人一看就想吃,一吃就停不下筷子,吃完了还要介绍别人来吃。”

  孔府菜复兴成就辉煌

  孔府菜让王兴兰扬名。一度辉煌的孔府菜曾濒临灭绝,王兴兰和她的团队上世纪80年代初,抢救和挖掘中国孔府菜。如今,孔府菜享誉国内外,成为鲁菜的强劲一脉。王兴兰表示,孔府菜的复兴,能为今天餐饮业转型提供一些借鉴。

王兴兰在讲解鲁菜的发展历程和做菜心得。(盖幸福 摄)

  孔府菜根据孔子独特饮食理念衍生而来,讲究营养均衡,即使家常菜也做出与众不同的风味,乾隆年间曾是官府菜,是名副其实的国宴,但一度濒临失传。王兴兰参与孔府菜研究小组,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将历史、文化、典故整理清楚,实现孔府菜复原。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典故,饮食过程中即可学习孔儒之道、了解传统文化。这些年,王兴兰带着鲁菜团队征战世界各地,向全球传播孔府菜。“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在学论语、学孔子。孔府菜将中国饮食文化、文化典故融入其中,在推广中更易接受”,王兴兰表示,孔府菜求精不求量,追求养生和健康,选用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厨艺好、纯天然、清淡适宜,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准则,孔府菜为什么没被历史淘汰,就是因为根基深,理念和谐”。

  饭店做成市民“家庭厨房”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厨师们能做的事情更多了,王兴兰提倡将厨房划分为“中央厨房”和“家庭厨房”,在中央厨房里食客们能看见做菜的流程,在家庭厨房里,食客可将做好的菜打包带回家。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下厨房,吃“家庭厨房”做的菜,既美味营养,还不会存在地沟油,家禽不安全和添加剂超标等问题。

  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王兴兰将一些常见的鲁菜做成工业化产品,比如现有的奶汤、清汤以及孔府菜中的套汤,只要舀上一勺这样的浓缩产品,就能做出一锅美味的汤。王兴兰还设想,将鲁菜所需原料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做成菜,展示给食客们看,让食客吃的明白,吃的放心。(本报记者 盖幸福 实习生 贺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