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前:
这是阿五品牌创始人樊胜武的一段独白。说实话,报道阿五的文章,实在太多。但以这样朴实坦诚的视角,娓娓道来的阿五,还真是第一次。
樊胜武算得上中国餐饮圈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从进入餐饮行业那天起,他不遗余力推动豫菜复兴与创新的举动,就引发了诸多褒贬不一的争议。
但在小编看来,数十年坚持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何尝不是一种匠心。今天我们全文发出这篇文章,欢迎点评。
一家成功的饭店,不应该仅是个吃饭的地方,而是应该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有街邻四舍的悲欢离合,和周围环境的阴晴圆缺的地方。就像熬一锅老汤,绵延醇厚,历久弥新。
正如我的快乐和追求,绝不仅仅是账本上数字的增长,更多的,是店堂里人声交织的热闹。
因为我们的故事在这里。下一个十年依旧。
1
今年临近父亲节时,郑州的天异常燥热。那时候,我正筹划着把“阿五美食”更名为“阿五黄河大鲤鱼”的事。不知前路如何,时常纠结得夜不能寐,仿佛这个夏天格外难熬。
在这彷徨的时候,我突然想念极了父亲。
父亲生于1928年,去世于2002年,离开已经13年了。因为早年参军在西藏得了雪盲,父亲常年离不开眼镜。他当了一辈子村支书,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清贫职守,以至于我读厨师技校时,因为凑不足600元的学费,我只能读半个学期。
在父亲的意识里,仿佛没有“私心”这个词。早年城里有招工指标,父亲给了村里家庭更困难的人,而不是给我同样急需找工作的姐姐;看到别的同学靠着家里的关系上班,哥哥也曾想找找领导,被父亲知道后狠狠挨了一顿骂。
然而,父亲的人生,远不止这一种模样。
翻开我们老家长垣县的功臣薄,第一人便是父亲。他早年参加过多次大型战役,立功数次,荣获12枚勋章。却在1958年最困难的时候放弃“铁饭碗”,回到长垣县城关公社姚寨大队务农,一是响应国家号召,二是为了照顾远在家乡的父母。
▲樊胜武记录英雄父亲
漫长的困难时期,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父亲因为是战斗英雄,国家照顾他,给家里发粮食,转商品粮户口,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
多年以后,我对父亲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从父亲这里得到的,其实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坚韧、正直、淡泊、不怕苦、打不倒。
但更多的,是坚守和不忘初心——“大公无私”这四个字,他真的是做到了一辈子。
我在想,人这一辈子,坚守一样东西到底有多难。就像减肥或者戒烟,恐怕就有无数的人打了退堂鼓。在坚守这种注定是孤独的路上,你要不停地和自己的惰性作战,和外界诸多的诱惑作战,坚持着别人眼里理解或者不理解的初心——就像在沙漠里,忍着不去喝那口水。
2
就是这种“不忘初心”,成了推着我往前走的动力——在许多人不理解的情况下,把经营得好好的价值数亿的品牌“阿五美食”,更名为“阿五黄河大鲤鱼”。
其实,我们绝不是仅仅改个名字那么简单。这是我的战略调整,可以说是我的重新创业。我们做的还是豫菜,只是把宽泛的豫菜做成了聚焦单品。
长期以来,豫菜背负得太重了,太博大精深了。就像人的长板短板原理,一想到这个人,你得马上知道他干啥行。
杭州有西湖醋鱼,阳澄湖有大闸蟹,豫菜什么好?必须突出一个,唯有聚焦单品,这是打造品牌的一个必经之路。
▲阿五黄河大鲤鱼
更名以来,不管是员工还是客户,都还在适应。但最起码我清楚,方向没错。
“折腾”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豫菜走得更远。
我的故乡长垣,是中国著名的厨师之乡。然而,在二十年前,我却遭遇了豫菜最没落的时候:找工作一说是河南厨师,都不用。我的很多同行,不得已专门去学几句广东话、四川话,最起码有个招工的机会。
想让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做好。所以我下大功夫做好产品,自己花钱宣传豫菜,就是源于这样的情结:给豫菜争光,给厨师争光。
▲朋友们共聚阿五,品7斤黄河大鲤鱼
十年过去,又一个拐点来临。
如今时隔十几年,我想起刚入行时,租住在地下室练习削萝卜;用面包着面一遍遍练习包包子;第一次创业时,拿着借来的钱,租了个小小店面,义无反顾、刀山火海的就去做了。现在背负着名声、员工以及反对的声音,但动力和想法居然是出奇的一致。
3
阿五是我的作品,豫菜是我的使命。
我常说,我不会干其他活儿,我就做这一件事:把黄河大鲤鱼做好。
作为新派豫菜,我们的菜品都很精致。朝着高端走,才能撑起这个品牌。
我们长远的方向,是往百年品牌上走。我希望河南出一个名牌,中国出一个餐饮名牌,就像那些百年老字号一样,不断传承。
今年,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也在发生着巨变,餐饮业面临的,早已不是前些年高利润的时代了。但在我看来,在任何时代,吃饭这件事没什么能取代,饭店永远是朝阳产业。只要品牌在,只要好的产品在,不管外在环境如何,都能不惧风雨。
我坚持不上市,也不搞其他产业。这些年也有很多人提出让我投资一些高收益的行业,我都拒绝了。我不是为了挣钱,只想实实在在把产品打磨好,哪怕到最后我只守着一家店。
十几年来,我们有了众多老客户,很多都熟悉亲密得像自家人。有位荆老爷子,在阿五吃了十几年,把饭店当成了自家厨房,每当远远看见他的车开过来,我们的员工就奔过去接他,座椅上放好靠垫,绝不给他菜里放辣椒。
我觉得,一家成功的饭店,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而应该是一条街道一片社区的宴会厅,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街邻四舍的悲欢离合和周围环境的阴晴圆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祝福,得到抚慰,得到发泄。就像熬成了一道老汤,很多年以后,依旧带着醇香的味道,给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正如我的快乐和追求,绝不仅仅是账本上数字的增长,更多的还是,店堂里人声交织的热闹。
因为我们的故事在这里。下一个十年依旧。(职业餐饮网编辑 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