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宫保鸡丁发明人墓疑在济南被发现

继明代内阁首辅徐阶墓在浙江湖州被发现之后,清末名臣丁宝桢墓疑现身山东济南。

济南疑发现宫保鸡丁发明人墓 网友:这不是一道川菜吗

记者查询发现,6月11日中午,山东省内各家媒体都向用户推送了这样一条新闻《晚清名臣丁宝桢的墓地在山东电力一公司工地被发现》。随后,山东多家媒体先后发布消息,介绍考古现场情况。

据“济南时报”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11日,丁宝桢的墓地在济南被考古专家确认,位置就在祝舜路,山东电建第一公司洺悦佳园项目工地,南面就是海德公馆。据了解,现场出土了两个头骨,一个是丁宝桢的,另一个头骨怀疑是丁夫人的。

“济南时报”微信公众号介绍,丁健透露,丁宝桢墓地所在的这块土地已经被拍卖出去,由开发商重新开发时发现了墓地,并且发现了头骨以及其他骨骼等物。这处墓地是三合土夯筑的,除了埋葬着丁宝桢及其元配夫人之外,还有其他家人也安葬在此,是一处家族墓地。丁健的堂侄丁峻,也就是丁宝桢的第六代孙听说此事后,也准备去现场进行勘察、挖掘。丁峻方面介绍,从5月26日起,工地上就开始零散地挖掘到一些棺材、尸骨等物,6月3日挖掘到了墓穴。

“听说施工方简单地进行了一个烧香祭拜的仪式。我听说之后十分着急,9日晚马上赶到济南,10日请了人员一铲一铲地挖,陆续挖到了头骨、胫骨等十几块骨头。”丁宝桢后人丁峻说,至今仍然不能完全确定这处墓穴以及这些尸骨属于丁宝桢,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专业鉴定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他还表示,希望先人能够在济南长眠,接下来具体要看考古等文化部门如何处理此事,如果这边安置不妥,贵州的丁氏后人正在修建丁宝桢纪念馆,非常欢迎丁宝桢回归故里。“很希望考古文化部门细致、妥善地处理此事。”丁峻说。

根据山东媒体大众网介绍,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另据“舜网”微信公众号介绍,四川名菜宫保鸡丁就和丁宝桢有关。

丁宝桢人称“丁宫保”,“宫保”其实是荣誉官衔。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的解释,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最高级的虚衔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太子少保”等,这几个都是封给朝中重臣的虚衔,没有实际权力,通称为“宫衔”。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曾封其为“太子太保”,便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为“宫保鸡丁”,以此表达四川人对丁宝桢的纪念。

网友评论:

网友还以为挖出了宫保鸡丁

济南疑发现宫保鸡丁发明人墓 网友:这不是一道川菜吗

济南疑发现宫保鸡丁发明人墓 网友:这不是一道川菜吗

济南疑发现宫保鸡丁发明人墓 网友:这不是一道川菜吗

也有网友发出了疑问,这不是川菜吗?

济南疑发现宫保鸡丁发明人墓 网友:这不是一道川菜吗

延伸阅读:

宫保鸡丁是一道什么菜?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是一道闻名中外的特色传统名菜。鲁菜、川菜、贵州菜中都有收录,原料、做法有差别。该菜式的起源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和贵州菜的胡辣子鸡丁有关,后被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改良发扬,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宫保鸡丁,并流传至今,此道菜也被归纳为北京宫廷菜 。之后宫保鸡丁也流传到国外。

宫保鸡丁选用鸡肉为主料,佐以花生米、黄瓜、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 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由于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

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贵州十大经典名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

这些名人+美食的“联名款”你都知道吗?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其实,像这样和名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美食还有很多。苏轼的东坡肉、李白的太白鸭、杜甫的五柳鱼……这些美味流传至今,令世人赞不绝口。

东坡肉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当地突发洪水,他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为表感谢,纷纷杀猪宰羊到其府上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在太湖遇到大雨时再次帮助百姓度过难关。苏轼再次把百姓送来的猪肉切成方块,并红烧。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太白鸭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并一直延续至今。

五柳鱼

五柳鱼是四川名菜,唐宋以来早已脍炙人口。说起“五柳鱼”来,它还和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

年近五十的杜甫,遇上“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他到了四川成都。相传,有天他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晌饭了,家里却没有招待客人的食材,正当他着急的时候,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

朋友尝后,觉得此鱼酸、甜、辣味俱全,还伴有酱香,吃来别有风味,问其名称,杜甫道:“这鱼背上有五颜六色的丝,形如柳叶,干脆就叫‘五柳鱼’吧。先贤陶渊明,采菊东篱,弃官隐居,人称‘五柳’先生,叫‘五柳鱼’表示对他的敬仰之情。”

从此,五柳鱼的名称便传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