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餐厅凭啥一开业就上《新闻联播》?
1983年开业时,原样从卢浮宫复制的裸女壁画差点让餐厅没能如期开业,为此只好请人画上了衣服;
张国荣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跨年夜在此度过,如今常有粉丝前来寻访……
今天,就为你揭秘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西餐厅”33年的故事。
01
| 想当年 |
马克西姆开业登《新闻联播》
▽
时光退回到33年前的9月26日,当晚的《新闻联播》罕见地播出了一条餐厅开业的消息,这就是位于崇文门的马克西姆餐厅。
此前,北京只有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等几家经营俄式餐品为主的西餐厅。因此,马克西姆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纯资本主义性质的西餐厅”。
△
1983年,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开业第二天, 老板皮尔卡凡带领中国员工欢迎来客
当时,在马克西姆吃上一顿饭,人均花费在150元左右。那一年北京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61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马克西姆餐厅是黑白世界中的一个梦幻存在。
—— 裸女壁画被迫 “穿”衣裙 ——
如今,从崇文门饭店走上二楼,短短的数十级台阶好像成了时空穿越的隧道,外面是熟悉的北京城,而里面是19世纪的法国宫殿。
法式宫廷风格除了奢华,梦幻般的香艳必不可少,墙上的很多壁画复制于卢浮宫,少女贵妇尽情展示着身体的珠圆玉润。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被定义为“资本主义奢靡风”,餐厅差点因此无法开业。
为解燃眉之急,餐厅工作人员只能找来大量纱幔,将这些壁画全部遮盖起来。后来,餐厅又从美院请来美术专业的师生,为画中的裸女“穿”上衣裙,一直保留至今。
餐厅餐饮部经理闫金哲说,33年来,马克西姆遵循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这使得马克西姆餐厅至今保持着开业伊始的模样。
——张国荣度过最后跨年夜——
1893年,在巴黎开业的马克西姆餐厅很快便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俱乐部”,戴高乐、毕加索、美国前总统约翰逊及英国女王等都曾是座上宾。
在北京,马克西姆也吸引了很多名流。在餐厅走廊中,姜文、张艺谋、巩俐、陈凯歌、林青霞等诸多名人在餐厅留下的照片挂满墙壁。
闫金哲回忆说,张国荣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跨年夜就在这里度过。“张国荣在那个晚上玩得很嗨 ,这与以前他来餐厅时的沉静腼腆有些不同。”
△
崔健,张国荣和邓光荣,三个人里只剩一个人了
但没人想到,时隔不久,张国荣便从22层高的酒店一跃而下,在马克西姆餐厅的照片成了他在北京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每年4月1日,还有从各地赶来的粉丝来到这里,寻访张国荣在马克西姆留下的点滴。
02
| 忆往昔 |
首批法餐“留学生”法国学仨月
▽
除了硬件几乎做到和巴黎马克西姆完全一样,为了保证法餐的原汁原味,中国还派出了9名厨师、3名服务员和两名工作人员的“留学团队”,到巴黎马克西姆餐厅学习三个月。
△
第一批赴法学习的中国厨师在巴黎合影(摄于1983年)
59岁的单春卫是马克西姆餐厅的行政总厨。当年,包括单春卫在内的厨师和服务员被集中起来,进行了3个月的“强化训练”。
△
中法厨师在马克西姆的巴黎总店合影(摄于1983年)
因为北京的马克西姆餐厅在9月份开业,所以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月,而且必须学有所成。
△
1983年9月26日,卡丹先生与马克西姆餐厅的首批员工合影于餐厅的大门前
在单春卫看来,马克西姆的到来,中国厨师能到法国学习西餐制作,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承接多项大型活动、赛事、会议开启了先河、打下了基础。
△
1983年开业时的老餐具
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几乎没有西餐餐具。在去巴黎学习前,单春卫和同事拿着从巴黎空运而来的一套餐具作为样本,到处寻找可以制作的厂家。
一家玻璃杯厂用人工吹制的方法制作出了红酒杯,后来也因此成了中国制作西餐酒具的“鼻祖”,从濒临倒闭变得生意红火起来。
03
| 现如今 |
仍做最纯法国菜,仍是最纯“法国范儿”
▽
作为一个纯法式餐厅,马克西姆能在中国坚持33年实属不易,无论有没有法国厨师坐镇,北京的马克西姆一直坚持着法餐原汁原味的原则:不加任何添加剂,菜品中能品尝出肉类、海鲜、蔬菜的原味,能尝出烹调时使用的红酒或白兰地的酒香和菌菇香气。
△
波尔多酒鹅肝批
△
煎牛里脊配松茸少司
△
酥盒烩蜗牛
△
单春卫
马克西姆的菜品完全保留了法餐的精华,菜单与1983年开业时几乎没有差别,90%的菜品都是当年的原样。
现在来店的食客依然能感受到传统法式服务的“绅士范儿”。
△
在这里,所有的侍者均是身着黑色燕尾服的男士
为了培训出“绅士范儿”,马克西姆的服务员的训练教材都来自于外国影片,例如《茜茜公主》《拜托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