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市后,资本会更待见餐饮业吗?

海底捞并不是第一家上市的国内餐饮企业,但它是目前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规模超百亿元的国内餐饮企业,此前上市的国内餐饮企业,营收规模均未超过百亿。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海底捞上市将催生餐饮业新一轮的投融资热潮,进而出现第三波餐企上市潮。然而笔者认为,下此断言为时尚早。

 

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港交所。

上市首日,海底捞开盘价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涨幅一度达10%,总市值也一度突破千亿港元。海底捞的成功上市,对国内餐饮投融资市场,会有着怎样的影响?

01

海底捞凭什么能上市

从招股书得知,海底捞2017年的收入为106.37亿元,同比增长36.23%,净利润约11.9亿元,同比增长22.10%,是目前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规模超百亿元的国内餐饮企业,此前上市的国内餐饮公司,营收规模均未超过百亿。

因此,不少人戏称海底捞是被“吃”上市的。这个说法当然不准确。餐企想要上市,绝非易事,可不仅仅是靠规模就能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即便强大如海底捞,也费尽了心思。

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曾表示,餐企上市的核心是规范,包括财务、法务、业务的规范,供应链的追寻可核实,食材的来源可核实,收入能核实等。

为了“合规”,海底捞进行了漫长的准备。

餐饮分析师林岳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包括旗下提供火锅底料的颐海国际先行一步登陆港交所,对原料供应和物流集团公司蜀海集团独立运作,发展装修项目管理的蜀韵东方、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及咨询服务的微海咨询以及餐饮服务研发的红火台和讯飞至悦等,海底捞的种种布局和动作都是其为上市做的准备。

笔者了解到,2005年,海底捞旗下的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成立。2013年,颐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2016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张勇夫妇是第一大股东及实控人。颐海2017年财报显示,其营收达9亿元,一半以上来自海底捞。

另一关联公司蜀海供应链,最初是依托于海底捞中央厨房而设,2007年开始独立于海底捞运作,随后发展成集研发、采购、生产、品控、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餐饮供应链服务和调味品生产企业。2017年营收为26.04亿元,不仅包揽了海底捞的后勤业务,还服务于7-11、西贝等企业。

海底捞密集布局的子公司,各自聚焦核心业务却又紧密联系,涉及餐饮上游所有链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海底捞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流程化发展,为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了供应链追寻、食材来源可核实后,海底捞在规范财务账目上也做了不少努力。

2016年,海底捞和用友共同成立红火台餐饮云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饮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餐饮服务,其实就是餐饮界常说的ERP系统,张勇亲自担任董事长,把后台攥在了自己手中,让海底捞企业账面更清晰。

此外,张勇还从工资细节开始规范海底捞的账面。曾经,海底捞的薪酬福利体系是基本工资加评比制,三年前,张勇开始力推“计件工资”。

为了上市“合规”,海底捞甚至补缴了2015—2017年的员工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欠缴金额,共计8800万元。

总的来看,海底捞的成功上市是其一步一步努力争取而来的,且不管未来如何,其在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员工关怀等方面做出的举措,值得所有餐饮企业借鉴参考。

02

餐饮业的曲折资本路

海底捞上市之所以能引发整个餐饮业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正是因为其稀缺性——对很多餐企来说,能获得资本青睐已然不易,上市就更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回顾过往,餐饮业由于自身的特性,资本化道路一直走得很艰难,这种“艰难”一方面体现在餐企上市的历程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已上市的餐企对资本市场的融入上。

1上市门槛高,令众多知名餐企折腰

“全球大部分国家餐饮上市公司的数量都多过中国,撇开经济水平差异如果按照等比例人口来计算,按照韩国的人口总量与上市公司数量比计算,中国应该有30家餐饮上市企业;按照欧洲的人口总量与餐饮上市数量类比,中国应该有52家餐饮上市企业;按照美国的人口类比,中国应该有240家餐饮上市企业;按照日本的人口类比,中国应该有1000家餐饮上市企业。”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表示。

然而,在海底捞上市前,中国餐饮上市企业只有寥寥15家。

一直以来,体量巨大的餐饮市场从未放弃和资本市场接轨,无奈结果并不如人意。

细数餐饮行业发生过的两次上市潮,第一次上市潮是老牌餐企的黄金时代,从2007年开始,全聚德、味千拉面、小肥羊、湘鄂情以及乡村基等老牌企业,分别在国内A股、香港以及美国市场成功上市。

第二次公认的上市潮则发生在2011—2012年,上市主角是一众高端餐饮品牌。其中,2011年,俏江南折戟A股、转战香港H股;2012年,小南国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净雅集团、天津狗不理集团也赶赴A股排队。

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上市潮过后,成功上市的餐企仅有少数,大部分餐企主动或被动中止IPO,停在了IPO门口,如狗不理、净雅等;更有甚者,与资本结合失败,留下了血淋淋的教训,如俏江南、金钱豹等。

先后与主板市场、香港市场失之交臂的俏江南可谓是餐饮企业资本困局的真实写照。从A股到H股,俏江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上市无果后被迫转手解除当初与鼎晖创投定下的对赌协议,投入境外资本CVC门下。在与CVC的博弈中,创始股东张兰失去控股权,惨痛出局。几经易主后,创立十余年的本土品牌俏江南也受到重创。

前不久,九毛九终止IPO的消息在餐饮圈内发酵。历经2年上市之路后,九毛九主动终止了IPO。相比广州酒家有月饼和零售业务、海底捞有调料子公司,九毛九相对来讲是比较纯粹的餐饮企业,其宣布退出IPO后,也不禁让行业人士感慨餐企上市“道阻且长”。

2前景堪忧,IPO餐企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

除了上市历程艰难外,成功上市的餐饮企业也不大受资本热捧,市盈率整体较低,股市餐饮板块一直未成气候。

从今年8月多家餐饮上市企业发布的2018年半年业绩报告来看,上市餐饮企业的整体形势都不太乐观。

沪深主板上市的全聚德、西安饮食、中科云网(原湘鄂情)三家公司,上半年业绩要么出现下滑,要么增长停滞。

其中,更名为中科云网的“餐饮第一股”湘鄂情,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目前,国内的湘鄂情均已关店倒闭。在餐饮板块上,中科云网仅保留了团膳这块餐饮主营业务。2018年上半年,中科云网营业收入同比去年下降了19.3%,净利润亏损1071万元,同比降幅达26.3%。

△悲情湘鄂情

老牌上市餐企全聚德、西安饮食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全聚德营收停滞不前,2018年上半年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仅约为1.43%;净利润约为0.7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16%。西安饮食2018年半年报显示,2018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仅增长1.08%,净利润为-205.19万元,同比下降了88.18%。

同时,港股上市的几家内地餐饮企业唐宫中国、国际天食(上海小南国)、合兴集团(吉野家母公司)中期纯利、收益、净利也分别出现下降,业绩表现令市场失望。

03

海底捞上市后,资本会更待见餐饮业吗?

继湘鄂情后,国内餐饮企业几乎停止了上市的步伐。尽管在2017年,苦战 7年的广州酒家最终登陆A股,但月饼制造的属性让它的上市少了几分餐企代表性。

海底捞的上市,终于让一直笼罩在资本阴霾下的餐饮业再次见到曙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海底捞上市将催生餐饮业新一轮的投融资热潮,进而出现第三波餐企上市潮。

笔者认为,海底捞上市,毫无疑问是餐饮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现在就断言其为餐饮业进入主流资本市场的分水岭还为时尚早,毕竟,投融资市场从来都充满变数。

不可否认,近几年,曾经不受资本待见餐饮业确实出现了投融资小热潮,资本运作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如真格基金、弘毅投资、番茄资本、红杉资本、天图资本等扎进餐饮业,众多餐饮品牌、餐饮供应链企业也在发展过程中引入了投资,且动辄就融资上亿,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2014—2017年国内外餐饮行业投融资分析》蓝皮书显示,2014—2017年,在网络公开渠道可观测的餐饮行业投资事件共406起,总投资金额达19.6亿元。在机构投资案例数上,真格基金共26笔餐饮行业投资,投资餐饮企业案例最多;在投资金额上,春华资本27.4亿元人民币投资百胜中国夺魁。

△数据来源:《2014—2017年国内外餐饮行业投融资分析》

△数据来源:《2014—2017年国内外餐饮行业投融资分析》

今年1—6月,番茄资本统计显示,发生在中国食品与餐饮行业的投资案例数总共有86起,投资金额达251.32亿元人民币。其中,3—6月单季融资金额创新高,约为35亿,融资规模过亿的企业有14家,包括幸福西饼、连咖啡、大希地、 喜茶、奈雪の茶、美味不用等、卤人甲等品牌。

△数据来源:番茄资本

1为什么近几年会出现投融资热潮?

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投资机构对餐饮业并不热衷。相关数据显示,2007—2013年,中国餐饮业投资案例仅有49起,投资额在私募投资中的占比仅为1%。

专栏作者、厚生资本投资总监刘晓东从资本的角度分析了这个现象,在他看来,过去餐饮业虽体量巨大却不受资本待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餐企财务不透明、持续盈利差、安全风险高、做大无动力、投资机构对餐饮投资标的要求颇高,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餐饮行业逐渐向规范化发展,往常被资本市场诟病的种种问题正一一得到解决。

而且,正如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在接受采访时所言,“餐饮业的规模化、连锁化运作是吸引风险投资的重要因素。与之前受资本追逐的互联网产业投资相比,餐饮业的现金回收快,而且具有经济实体的稳定性,轻快餐饮能够快速复制扩张。”

“此外,底端供应链建设的逐渐成熟、外资餐饮品牌的运营管理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的垂直细分品类的出现、互联网技术在餐饮行业的应用都极大的加速了餐饮业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化的进程,再加上国家对税收规范的更加严格及营改增对规范餐饮税收的减少,都使得餐饮企业更加具备资本价值。”

2餐饮业投融资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餐饮业虽然迎来一波投资热潮,但并不能掩盖其投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估值虚高、后劲不足是目前餐饮投融资市场的主要问题,比如某品牌,营收才几千万,却估值几十亿,这就是虚高。能上市还好,但是它现在亏损严重,你想谁愿意当这个‘接盘侠’?投资它的资本已经焦头烂额了。”专栏作者、春笋餐渠创始人吴憨子表示。

无独有偶,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餐饮人士也表示,资本都是逐利的,投资企业的期望回报周期一般为3~5年,“最好的结果是企业上市,资本套现退出”。

“然而目前来看,大部分拿了融资的餐企后续发展不温不火,增长乏力;少数几个发展得好的品牌,也离上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2015—2017年进入餐饮业的资本几乎都没有赚到钱,这种现象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机构的投资信心。”该人士说道。

在他看来,虽然海底捞的上市确实是一剂强心剂,但海底捞已经稳扎稳打24年,不是所有的餐企都是海底捞,这点投资人心知肚明,因此,对未来餐饮企业的融资情况不应盲目乐观。

卿永也认同这个观点,“餐饮企业是需要时间沉淀的,餐饮企业的品牌成功少则5~10年,多则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对于短期三五年就要退出的基金而言,投资餐饮无论是对品牌还是对机构都会是伤害。”

他认为造成餐饮业资本市场充满变数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方面,规范性仍是餐饮企业最大的痛,餐饮人规范意识过于薄弱,财务、法务都不规范,很难取得资本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整个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还非常严重,如果完全按照标准,大部分餐厅都得关门,对资本来说风险很大。

卿永预言,未来10年将是百亿级规模餐饮企业批量诞生最好的10年,也会是大批低价值贡献的餐饮品牌被迫退出的10年。

结语

对资本而言,餐饮业市场庞大、增长率高、现金流好都成为其吸引投资者目光的重要因素。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更加凸显中国餐饮业良好的可增长性、抗风险性,餐饮业很自然地成为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青睐对象。创始人陈洪波表示:“近年来,我国餐饮投融资市场有好势头,也存在问题,未来的发展依旧充满变数。”

对中国餐饮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愿海底捞的上市,能掀开餐饮业投融资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