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纷纷入华谋发展,他们活得怎么样了?

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真要把中国餐饮市场当成不论好坏照单全收的话,未免也太天真了。

700多年前,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的资本主义搅屎棍在威尼斯的牢狱中说出了一句,对之后两百年欧洲发展史有着重大影响的话:中国是最先进的东方大国!那里遍地是黄金!

随后《马可·波罗游记》成了当时欧洲各国的畅销书,也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纷纷入华谋发展

1.加拿大国民品牌

成立于1964年的加拿大快餐品牌Tim Hortons计划通过与私募股权公司Cartesian Capital Group合作,未来十年内在中国开设1500多家店。

Tim Hortons可以说是加拿大的国民快餐品牌之一了,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开有超过4700家餐厅。

其靠着深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物美价廉的特点在北美国家间十分吃得开。

不过最近几年,Tim Hortons在加拿大本土的日子却是越来越不好过,新品牌的不断迭代,让这位“半老徐娘”有些跟不上节奏,增长也陷入了滞缓。

而特许经销商、员工、以及母公司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Tim Hortons急需加强自己在本国的品牌影响力、将品牌推广到全球各地。

中国餐饮市场便是他最重要的一步。

▲Tim Hortons

2.在日门店数多于星巴克的平民品牌

除了加拿大的国民品牌,最近在日本拥有1394家门店的平民连锁咖啡Doutor也对中国餐饮市场跃跃欲试。

并在上个月在上海开出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店。

Doutor进入中国其实也是蓄谋已久的,去年2月,品牌就与小南国宣布签订合资协议,以Doutor子公司D&N出资35%、小南国出资65%的比例成立子公司,在中国正式展开餐饮事业。

上海的店铺是Doutor海外扩张战略跨出的重要一步。

▲ Doutor

3.东非最大饮品连锁

除了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餐饮品牌也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肥沃。

东非最大的饮品连锁企业Java House正准备把肯尼亚的茶和咖啡带入中国市场。

得益于“一带一路”国家策略的帮扶,Java House与总部位于上海的物流公司思锐物流达成分销协议:每月向中国出口约10-15吨的商品,其中主要包括咖啡与茶叶。

对Java而言,这次合作是它推进品牌战略扩张的一部分。

此前,这家公司已经在向中国出口夏威夷果,如今他们将重点业务放在了向中国以及更多亚洲国家地区出口高品质咖啡上。

“中国人已经是很多肯尼亚当地餐厅和咖啡馆里袋装咖啡的主要消费者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把产品卖到中国去?” Java House的CEO保罗·史密斯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

▲Java House

4.还有不可细数的新颖品牌

中国餐饮市场不仅被海外成熟品牌当成了打破天花板的救命稻草,也是许多新品牌打响成名之战的重要跳板。

想必大家对去年火爆到每天排队6小时的Lady M还印象深刻吧。

网红千层蛋糕Lady M发源于美国,去年在上海首战告捷,这也给了品牌继续扩张的动力,接连在上海、杭州以及北京又开了三家分店,养活了一大批黄牛。

▲ 消费者在lady m门店前排队

比起Lady M,另一位外国网红似乎在进军中国市场上遇到了一些问题。

早在去年九月,有着13年经营历史的美国网红快餐品牌Shake Shack发布声明称,将进军消费人群庞大且口味多样的中国市场,于2018年在香港开设中国第一家店,2019年在上海开出中国内地的第一家店。

然而如今2018已经过了三分之二,中国的Shake Shack店还没什么着落,其在美国本土的经营却是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根据其公司第四季财报显示,过去一年时间,Shake Shack lnc就亏损了1440万美元,全年业绩亏损230万美元。

不少慕名前去考察的餐饮老板也表示,美国餐饮竞争十分激烈,去年还门庭若市的Shake Shack门店,今年已经不复当初,显得颇为冷清。

▲ shake shack

洋餐饮的共识:中国市场很重要!

星巴克前任CEO霍华德·舒尔茨离职之后,还为星巴克的未来献出了一条“遗记”。

今年7月8日,舒尔茨亲自前往中国举行告别之旅。

在接受采访时,他坦言,“中国已经是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表现最强劲的市场,还将会在未来取代美国,成为星巴克最大的市场。”

之后星巴克的种种举措也表明了其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对待,除了加大开店速度外,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也是其中一项。

不过这些举措也并不能保证星巴克在中国就能独霸一方。

不仅动作频频的国产互联网咖啡是个强劲敌手,就连之前面对星巴克连连吃瘪的Costa(咖世家)最近也找到了强劲靠山,打算卷土重来。

上周,可口可乐斥资51亿收购咖世家有限公司。

去年10月,Costa就以人民币3.1亿元收回所有在华股权,打算全资经营中国市场。

并计划2020年前在中国达到700家门店,在 2022 年中国的开店数量达到 1200 家门店。

可见其对中国市场也是非常看重的。

▲ Costa

在国外餐饮企眼中,活力十足的中国餐饮市场总是能带来成名的机会。

人口红利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很大程度上给了一些“洋餐饮”的生存空间;

再加上近几年市场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升级,一些主打品质、健康的外国餐饮品牌也有了发展机会。

想在中国餐饮市场活下去可不容易

然而眼下的中国餐饮市场,民族民牌、洋品牌众多,竞争可谓相当激烈。

许多洋品牌初来乍到,像Tim Hortons、Doutor这样在本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进入中国后,没了品牌形象以及地域文化叠加出来的本土光环,要想在市场上立足,也得从最基础的一步:教育市场做起。

但教育市场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以及资金成本是不可小觑的。

比如星巴克为了让中国人接受休闲的咖啡文化,就花了整整10年时间不计成本、不在乎利润地经营。

而麦当劳的中国之路更是从在中国种土豆开始的;

肯德基就更不用说了,兄弟企业东方既白、塔可钟,能踩的坑都踩了个遍,更别提现在活得不尴不尬、每季财报都拖后腿的必胜客了。

中国餐饮市场比起海外餐饮市场来说,只会更加严酷。尤其是在当下本土餐饮越来越发达,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洋媚外”的主流消费趋势下。

越来越多的外来餐饮进入也许算是锦上添花,但再要出现一个泊来巨头,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