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被嫌弃的“卤味刺客”们,集体“卖饭”求生……


文|职业餐饮网 三水

休闲卤味,正悄悄“变味”!

绝味鸭脖前后脚开出“plus餐厅”和“绝味煲煲”,以25元左右的客单价切入全新餐饮市场;

周黑鸭在武汉低调上线“3斤拌·小锅鲜卤”,目前已推出热卤套餐饭、小面等10多款产品;

久久丫也在最近卖起了一人食快餐,最低20.9元……

在餐饮内卷加剧、休闲卤味增长遇冷的大环境下,卤味巨头们不约而同地调转方向,瞄准“刚需型”消费场景,开始在“快餐”与“家庭餐桌”两大阵地抢占地盘。

这一次的集体转身,能否为卤味品牌打开新局面,获得新增量呢?

开餐厅、增主食,卤味品牌集体“变阵”

休闲小吃们,正极力将自己“正餐化”。

一心一味在热卤小吃基础上加入肥牛饭、土豆牛腩饭,向正餐靠拢;盛香亭通过“热卤+主食”的组合,攻下多时段、多区域用餐场景;西少爷也利用搭配将肉夹馍从小吃变成了快餐……

当它们悄悄向正餐靠拢时,卤味巨头们也默默卷向“刚需”。

今年以来,许多卤味品牌纷纷拓展产品线,推出如肥肠粉、米饭、面条、肉夹馍等主食品类,不仅丰富了顾客的就餐体验,有的也成为了门店的引流利器,带动业绩增长。

那么,它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各品牌试水“刚需餐饮”这条路,又有哪些不同呢?

1、打法不同:新品牌探路 VS 主品牌试水

以新品牌探路,一直是餐饮“老将”们拓展新领域的常见策略。

比如,呷哺呷哺孵化高端火锅品牌“湊湊”,肯德基推出中式韩式炸鸡品牌“炸鸡兄弟”,海底捞更是构建了覆盖多品类的品牌矩阵……

如今,这一打法也成为卤味品牌探索“刚需路径”的“主流选择”。

今年 4 月,周黑鸭在武汉低调开出 “3 斤拌・小锅鲜卤” ,如今已开出两家门店;绝味鸭脖也陆续在长沙、深圳两地推出 “绝味 PLUS” 与 “绝味煲煲” 两个全新子品牌,分别瞄准不同的用餐场景。


当然,也有品牌选择直接以主品牌直接试水。久久丫悄然更新门店招牌,新增 “火锅鲜卤” 标识;重庆卤味区域龙头 “麻爪爪”则在重庆、广东等地推出 “麻爪爪卤味厨房” 集合店,以主品牌切入全新市场。

2、产品不同:增设产品线VS重构产品

告别过去产品千篇一律的局面,转型后的品牌在产品策略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一类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增设新产品线。

例如麻爪爪,在其卤味厨房集合店中,从鸡爪、鸭脖、鸭锁骨等休闲零食卤味,扩展到卤牛肉、卤鹅、猪头肉、卤蛋等熟食,完成从“休闲零食”到“佐餐熟食”的升级。


久久丫部分门店则在火锅鲜卤基础上,新增土豆肥肠粉、肉夹馍等主食,或上线手撕鸡套餐饭、猪头肉套餐饭等多款定价20-30元左右的一人食套餐,有意将自身“快餐化”。

“3斤拌”也在保留周黑鸭经典产品的同时,引入香肠、肘子、米饭、拌面等产品,构建出“卤味+主食”的用餐模式。


另一类则是彻底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全新产品。

以绝味为例,其推出的“绝味PLUS”与“绝味煲煲”两种店型,在产品结构上差异显著。

“绝味PLUS”虽然保留了传统绝味门店的经典卤味,但更多以藕片、鱼豆腐、凤爪等炸卤为主,同时辅以薄荷鸭脖、鸭舌藕尖烩年糕、芒果鸡翅尖等小吃,以及甜品、主食和啤酒,属于典型的休闲餐厅。


“绝味煲煲”则围绕“煲”展开,既有绝味麻辣鸭煲、风味黑鸭煲,也有销魂小炒黄牛肉煲、辣椒炒肉煲,还有糯米笋炒腊肉、韭花炒小河虾等家常菜,同时推出鸭腿饭和卤味饭,客单价整体控制在30元以下。


3、场景不同:堂食餐饮VS外带佐餐

从门店模式上,也能窥见不同品牌在场景定位上的差异。

麻爪爪卤味厨房坚持 “社区店” 定位,像重庆鸳鸯云居山店、广州骏景花园店等均布局在居民区周边,顾客可在下班后顺手自选购买带回家。而根据门店设计来看,店内未设置专门的堂食区,主打外带模式,定位为家庭佐餐的便捷选择。

与之相反,周黑鸭的“3斤拌·小锅鲜卤”和绝味的 “绝味 PLUS” 、“绝味煲煲” 则主要进驻人流量密集的商场与写字楼,旨在切入高频快餐消费场景,同时借助核心商圈流量提升品牌曝光度。另外,无论是“3斤拌·小锅鲜卤”,还是“绝味 PLUS” “绝味煲煲” ,门店内均设置了用餐区域,主打堂食场景。

发力“刚需型”场景,

能否能找到新的增量市场?

越来越多的休闲卤味巨头,开始转变阵地。

而不管是开设子品牌,还是主品牌亲自下场;无论是增加产品线,还是整个菜品结构的全新调整,卤味巨头们的动作,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刚需型餐饮。

为什么休闲卤味们集体转型?这背后,又透露出怎样的趋势和机会呢?

1、休闲卤味增长见顶,需要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休闲卤味赛道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

从内部看,作为非刚需品类,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休闲卤味品牌们因定价过高被贴上“吃不起”“卤味刺客”的标签。调查显示,近八成消费者减少了在连锁品牌购买卤味的频次,部分甚至放弃购买。

业绩上也有所体现,今年上半年,绝味鸭脖、煌上煌、周黑鸭三大卤味巨头均出现营收下滑,闭店收缩的情况。以绝味为例,截止2025年8月15日,其在营门店数较2023年底峰值减少超三成。

从外部看,在传统卤味增长乏力之际,以“高性价比、自选模式、轻资产规模扩张”为特点的衢州鸭头快速崛起,全国门店数量接近3万家,在市场深受好评。

在内忧外患带来的双重压力下,卤味品牌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2、打破休闲品类消费限制,抢占高频刚需场景

如何寻求突破?一批小吃界的隐形“黑马”提供新的模版。

在云南,号称“云南版南城香”的云小嬢通过把炸酥肉、烤土豆等小吃与米线、卤面等快餐组合,3年开出260家门店;重庆知名小吃品牌莱得快产品线包括苕皮炸串、无骨鸡柳,酸辣粉、干馏豌杂面等,一年仅杂酱酸辣粉就能卖出超3000万份……

它们通过将“小吃”与“快餐”产品结合,把原本低频低客单价的小吃转变为多场景、多时段的产品,由此创造稳定需求,提高消费频次和客单价。

当下的休闲卤味亦是如此。在行业集体下滑,一些佐餐卤制品企业仍逆势增长的背景下,麻爪爪通过切入“佐餐”这一刚需场景,打破了休闲卤味的品类界限,切入了更为庞大的大众消费市场。

绝味煲煲则直接定位成工作日快餐,3斤拌、久久丫通过增加主食有意将其“快餐化”,强化自己的“刚需性”价值。

通过这一转型调整,卤味品牌不仅拓宽了消费场景,将单一的“休闲小吃”升级为“一餐食”解决方案,既提升了客单价,也增强了门店的全天候运营能力,为后续的连锁化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围绕“卤味”做产品延伸,构建可复制的餐饮连锁模型

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是餐饮行业未来竞争的主旋律。

卤味巨头们更是深谙此理。因此,明为试水,实则是品牌们有意找到下一个可复制的连锁化模型。

首先,通过向“刚需型”餐饮转型,把卤味从可有可无的“解馋”产品变成“日常餐桌”的必需品,在顾客心理层面实现了品类革新。

其次,这种延伸利用了品牌原有的味型认知与供应链基础,能够降低新品开发与市场教育成本,为规模化复制提供了可能。

以麻爪爪为例,其重庆一家老店,月销从五六万直接涨到二十万;一些关掉的门店重新开张后,也能稳定月销十五万以上。据了解,截至现在,全国已经有37家门店完成改造,且实现了盈利。

职业餐饮网总结:

餐饮业的变革,并非完全需要创造新需求,即便在已被市场验证的成熟场景里,同样不缺新机会。

卤味此次集体“转型”正是如此,当休闲小吃增长见顶,它们通过挥师杀入日常“快餐”与“佐餐”两大高频、刚需的成熟市场,在原本停滞、下滑的业绩中挖掘到增长的可能性。

这也启示我们,品类的边界可以重塑,增长的钥匙,或许就藏在那些最寻常、最确定的日常需求里。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