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有人火到排队,有人被罚上万!养生餐饮生意,能走多远?


文 职业餐饮网 三水

去中医馆就为了吃顿饭?!

最近,郑州一家开在中医馆里的养生餐厅爆火,营业期间门店日日爆满,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过去打卡。

这并非孤例。北京、武汉、南昌、杭州等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批中医馆养生餐厅,这些地方日日座无虚席,早一步入局的同仁堂甚至将自己的“知嘛健康”餐厅开出了10余家门店。

而将镜头拉远看整个餐饮圈,这股 “中药 +” 的养生浪潮早已渗透肌理,茶饮、烘焙,甚至连冰淇淋都裹上了中药配方。

那么,养生餐饮是门好生意吗?这股热风又能吹多久呢?

“药食同源”,一批养生餐厅崛起

一句“药食同源”,催火了不少“新”品类。

“中气食族”凭借中医雪糕火出圈;扬州某中医院研发的中药面包每日销量达到约3000个;将茶饮与传统中药结合的陆藜·开了个方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将门店扩张至160家……


如今,这个养生赛道所涉猎的品类日渐多元化,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养生餐厅”。

1、从中医馆到连锁品牌,一批养生餐厅崛起

养生餐厅并非新业态。

福建知名品牌草本汤成立于2006年,主要经营松茸鸡汤、牛排汤等养生药膳,目前已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开出超400家直营门店;广州的榕记餐饮靠着蛇宴养生,已从街头小排档跃升为年收破亿的连锁品牌,甚至一度获得千万级投资。

再往前追溯,粤式餐厅用中药材煲汤已成习惯,一份老火汤里包含虫草花、枸杞、陈皮等多种材料。

而今,这股势头愈发猛烈,从昆明善堂、沈阳王氏老吊鸡汤到中山的逢年餐厅,养生餐厅在全国遍地开花。

其中,甚至出现了一批跨界参与者,比如中医馆。

以郑州的东济堂中医馆为例,药馆内以店中店的形式专门设置了“食养厨房”,里面包括用中药材制成的小炒、主食、小吃、汤羹、甜品等,涵盖一日三餐!

类似的还有武汉叶开泰、洛阳同华堂、南昌芜华天葆等,就连北京同仁堂也开出了自己的养生餐厅。

2、创新产品、用餐形式,让养生成为日常选择

“做好了味道一般的准备,但是意外的好吃。”

与传统药膳养生“苦口良药”的印象不同,如今的养生餐厅在产品形式和用餐场景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

产品上,很多餐厅会将中药材与日常可见的食材结合,比如保定正心堂的五指毛桃椰香鸡、松茸爆三菌、当归牛肉、党森酸汤肥牛等。

也有像同仁堂这样在店里融入西餐元素,中西合璧的,推出三文鱼鳄梨塔塔、鲍芹樱花虾等。

产品命名上,部分养生餐厅也走起了网红路线:中山民佑堂根据不同节气命名,推出惊蛰强体汤、霜降润暖汤、小暑三豆汤等;东济堂则更简单明了,直接以功效命名,像温通茶、刮油茶、暖身茶等。


而在用餐体验上,不同于传统餐厅的厚重感,当下很多养生餐厅装修风格清新,有的还加入了国潮元素——墙面绘制中药材插画和“药食同源”等古籍语录,让年轻人乐意拍照分享。

即便是中医馆里的食疗厨房,“先诊脉,再就餐”的用餐流程也能够带给消费新鲜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通、成都、厦门等城市还出现了“一人食药膳套餐”,一盅药膳炖汤、一份时令蔬菜和一份炒饭,基本能够满足上班族的简餐需求,把养生从“偶尔滋补”变成“日常选择”。

药膳餐厅是一门好生意吗?

从中药面包爆火,到如今年轻人排队到养生餐厅吃饭打卡,食疗养生这波风潮又开始涌起。

那么,养生餐饮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1、细分品类走红背后,更多是“一阵风”式的流行

近几年,养生赛道火热,给不少传统品类创造了新机会。

在内卷的茶饮市场,中药茶饮通过将新式茶饮与中药结合,一度掀起排队打卡热潮,甚至有门店创下24小时卖出115万贴乌梅汤的记录。

同样爆火的还有烘焙品类,中药面包风靡全国,不少店铺供不应求。

然而,这些细分品类在短时间内便跌下神坛,悄然进入衰退期,未能大规模复制扩张。

从去年开始,投资加盟中药茶饮品牌月亏损上万等相关消息不绝于耳,与此同时,曾掀起排队打卡的中药面包也迅速进入冷静期,不少门店甚至歇业关门。

因此,在“中药+”风潮之后,养生餐厅能否从细分品类做成大规模生意,尚有待验证。

而从需求层面来看,养生餐厅能否做成大生意也有所存疑。

2、特定人群在特殊场景下的需求,很难成为大众市场

能够形成规模的生意,往往拥有广阔的需求市场。

养生餐厅恰恰相反。一般来说,走进养生餐厅的食客,大多带着明确的诉求,要么寻求心理安慰,要么是肠胃或身体不适追求健康食补的“养生人群”。

但无论哪种,基本都是特定人群在特殊场景下的小众需求,难以形成普适的大众化需求。

所以,真正能够持续经营的养生餐厅,首先解决的就是需求受限的问题。

以草本汤为例,除经营养生药膳外,它还融合了福建各地风味小吃,且客单价不高,人均仅20-30元,拥有较广的受众基础。

换言之,养生餐厅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其很难辐射到更广的人群。

3、药膳养生餐厅经营门槛高,餐饮人不愿入局

放在经营上看,养生餐厅做起来也不容易。

且不论消费端对养生餐饮是否能够达成食补存在质疑,以药膳为原料的养生菜品在制作上本身也存在不少难点。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38条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添加药品,但可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而目前我国发布的食药同源目录中共106种物质。

换句话说,一旦超出了食药物质目录,而门店又没有相关的医疗资质,则属于违法经营。

所以,这两年市面上因药膳餐饮被罚的消息不绝于耳:北京冬虫夏草入膳食品被罚2.1万、浙江一月子中心在鸡汤内加党参被罚3万……

从这个角度看,商家在对养生餐厅的经营态度和意愿上也略显谨慎。

职业餐饮网总结:

“在红海中开辟蓝海市场。”

在餐饮内卷严重,“生死淘汰赛”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餐企试图用大品类中的细分品类寻求增长的可能性。

养生餐饮正是这股探索浪潮的缩影。但具体来看,餐企能否真正驶入可持续蓝海,避开短暂的概念漩涡,还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它既要求市场的广度、需求的宽度,也要求供给的深度。

每一项,都对餐企提出了不少的要求。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