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激增600%,江西小炒冲出街边,江西菜多路径突围


文 | 职业餐饮网 张铎


鲜辣下饭、现炒快出、平价实惠,江西小炒精准击中打工人的“果腹刚需”。


这个在沪浙苏赣蛰伏十余年的区域性品类,正借助流量推力,进行从夫妻店到连锁品牌、街边小店到购物中心、地方风味迈向全国复制的跨越。


但江西小炒无法代表江西菜的全部。越来越多品牌正试图从食材溯源、场景构建到地域文化表达多点入手,建立一个更完整、更具多样性的江西菜生态。

江西小炒跑马圈地

有品牌一年开出百店


江西小炒正处于快速扩张的品类窗口期。


它没有标准定义,也缺乏具代表性的核心菜品,但凭借鲜辣口感、现炒出品和反预制属性,成为当前中餐中最具流量关注度的地方品类之一。


其传统门店模型高度统一:一台冷柜、一口热锅,现点现炒,菜品价格随时价调整,人工配置压缩至最小。


过去十余年,江西小炒几乎完全依附于夫妻店体系,选址集中于街边、背街或低成本社区,客单价稳定在三四十元区间。


尽管缺乏品牌识别、标准流程与资本化支持,这一模型依然通过低租金与高翻台率,在城市刚需餐饮场景中完成了高密度渗透,成为江浙沪打工人“15分钟热饭”的标准选项之一。


转折出现在近两年。借助线上流量推动和消费端对性价比的持续需求,江西小炒进入加速连锁化阶段,门店扩张明显提速。有数据显示,2024年江西小炒门店数量同比增长超过600%。


扩张速度最快的是小江溪。该品牌成立于2024年6月,不到一年门店数已经突破100家,仅今年五一期间,就集中开出29家门店,北上至大连,西进到兰州。目前已经拥有135家门店,遍及25个省市。


其他品牌也在加速推进。田耕记与赣乡野自2024年3月起启动连锁化布局,当前门店数量均已突破50家。南昌本地品牌蓝边碗烧菜则在跨区域扩张过程中,借势品类热度,将品牌定位调整为“江西小炒”。


在连锁路径上,江西小炒正尝试复刻湘菜的品牌化路线:进入商场与核心商业街区,主打“轻正餐”定位,SKU控制在30至50道之间,产品聚焦辣味家常菜。


但模型迁移带来的成本变动也在迅速显现。脱离夫妻店体系后,门店需面对更高的租金、人力与原料采购压力。多数品牌进入商圈后,客单价普遍上探至60元区间,相较早期“30元管饱”的普遍认知偏移明显。


当价格不再低、模型不再轻,江西小炒还能维持它最初的吸引力吗?


“60元的客单在整个中餐里并不算高。”在贺华平聊餐饮主理人、鲸喜餐饮全案联合创始人贺华平看来,江西小炒客单价上涨并非问题。这一价格的变化,是品牌在升级过程中,环境、服务、食材全面提升后的自然结果。”


这些品牌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卷价格。”他表示,大多数江西小炒连锁品牌本就带有品牌思维,创立初期就试图与传统夫妻店拉开差异化竞争,主动构建更丰富的价格带。


“客单三四十元的模型更适合街边场景。”贺华平补充,“而在商场运营,大多数门店必须做到五六十元的人均消费才能支撑。”他认为,一个地方菜的崛起路径,必然是街边与商场店的同步崛起。

江西菜不止小炒

热锅快炒走向风味地图


在热度持续攀升的另一端,更多江西菜品牌正试图跳出小炒框架,沿着食材、场景与文化表达等方向,探索更具差异化的增长路径。


部分创业者正绕开“江西小炒”这一标签,重新定义“江西菜”的可能性。他们从产品、场景与文化表达三端切入,寻找更具识别度与溢价空间的价值点。


第一类选择回到田地,从食材找答案。


主打乡野菜、山野菜路线的小众品牌,正试图用“原产地”构建不可复制的壁垒。小众、独有的食材天然具备稀缺性,也让这条路径成为江西菜中最具识别度与溢价潜力的一支。


赣山野、赣湘楼将时令与鲜度作为产品锚点,装修语言上强化“乡野感”,回应城市消费者对土地性与自然感的心理期待,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印象。


连锁品牌小江溪也已设立山野菜模型,与小炒模型区隔。据悉,山野菜模型将作为长期主力推进,客单价相对会更高。该赛道也吸引了跨界玩家,巡湘记创始人欧阳俊平创立“杨有喜”,切入乡野江西菜市场。


第二类转向场景,从社交氛围中寻找解法。


代表品牌是欧记大排档,起家于景德镇,现已扩展至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北京门店即将开业。仅上海门店全年排队人次已突破百万,长期位居本地热门榜单前列。


菜单覆盖炒菜、凉菜、烧烤、酒水与甜品,核心菜品普遍突出“锅气”和“重辣”。在购物中心等标准化商业空间中重新建构“大排档”的社交场景——视觉上保留工业风与烟火气,情绪表达上强化“吵嚷热辣”“把酒言欢”的张力。


较“快炒填饱”逻辑,这种“沉浸式大排档”显然押中的是另一类流量密码。


第三类则深挖地域文化,以文化标签划分认知阵地。


代表品牌包括沙洲坝赣南江西菜、胡恰景德菜等,它们不再以“江西菜”这一模糊统称示人,而是明确锚定赣南、景德镇等具体地域标签,从食材、厨师到空间符号层层还原地方文化,试图建立起差异化认知。


以沙洲坝为例,创始人赖长江是将江西菜带入杭州商场的第一批品牌之一,目前全国门店已近20家,全部使用赣州本地厨师与原产地食材。门店空间参考客家围屋结构,以红土地色调构建“赣南印象”。


“江西菜”本身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其内部分化明显:赣南是客家菜、上饶是饶帮菜、景德镇是浔阳菜、南昌是豫章菜、萍乡则是萍乡菜。


赖长江认为,唯有将品类扎根于文化母体,才能摆脱同质化的竞争泥潭,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


济南的“山堂堂江西下饭菜”则以萍乡菜为主打,以鲜香辣为主,并结合当地擅长的腊味与熏制技法,强化乡土风味辨识度。

供应链滞后,厨师稀缺

但行业共识已经达成


当江西菜驶入连锁化的快车道,两个核心问题也开始暴露:食材供给与厨师储备,正成为决定其能否走远的结构性瓶颈。


首先是食材。


江西本地特色食材地域性强、流通半径短,长期服务于本地餐饮系统。一旦走出江西,许多品牌不得不自建供给网络,甚至“包山包地”、参与土地流转,以保障出品稳定。


虽在品控上取得突破,却也推高了模型复杂度与运营成本。食材成本普遍高于川菜、湘菜。


不过,品牌的扩张也正倒逼产业基础升级。江西乐平、永新、万安等地陆续出台政策,推动产地与餐企深度对接,为“江西味”走出本地搭建更具韧性的底座。


更棘手的问题,是厨师。


江西菜重“炒功”,尤其是小炒环节对出锅时机、火候控制要求极高。但目前真正掌握江西菜技法、尤其适配连锁出品节奏的厨师仍十分稀缺。炒锅位薪资目前已上探万元。


各方正在加速培养机制:如乐平、永新已开设江西小炒专项培训班,部分品牌也在搭建自有“商学院”体系,试图从内部构建厨师储备。但餐饮人才的培养以年为单位,短期内依然难以解题。


一些品牌开始引入炒菜机器人作为缓冲。蓝边碗新门店已实现全线机器人化,小江溪约三分之一的菜品也实现自动化出品。自动化不仅降低了后厨依赖,也为未来标准化和全国复制打开了空间。


尽管江西菜在连锁化过程中遭遇了人力与供应链的双重掣肘,但一个共识正在品牌间形成:不再卷低客单价。


江西小炒的夫妻店时代,曾靠30元客单撬动整条街的午餐流量。但进入商圈、迈向连锁,全国化、规模化的模型注定无法靠“低价换规模”维持运转。


品牌同样需要有足够的溢价空间,去补足连锁扩张带来的结构性短板——更高的房租、更重的人力、更贵的食材。


价格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选择:告别“平价即竞争力”的旧范式,转向“价值感主导”的长期路径。


职业餐饮网小结:


江西菜的连锁化,还只是开始。


相比已经完成全国心智穿透的川菜、湘菜,江西菜仍处于认知塑造的早期阶段。这意味着路径尚未明朗,也意味着增长空间远未封顶。


在品牌表达上,江西菜展现出更高的可塑性——可以是“小炒”模型,也可以是田野山货、大排档社交,甚至是地域文化的微型呈现。


小炒不是唯一表达,江西菜正借多元业态,拓出通往大品类的下一条路。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