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融资断崖、上市扎堆:故事讲不动,餐饮人得靠真本事了


文 | 职业餐饮网 张铎

2025年上半年,中国餐饮资本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一级市场持续降温,融资案例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半年内公开披露的融资项目不足十起,创下近年来新低。投资人普遍观望,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直言,已不再设定在国内出手的目标。

与此同时,餐饮企业扎堆冲刺IPO。从新茶饮到地方快餐,资本市场掀起一轮密集上市潮:部分品牌完成“最后一跳”,另一些则加紧递交招股书,争抢退出窗口。

融资退潮、上市潮起,这一“冷热交锋”的背后,是资本逻辑正在重构。曾被高估的成长性、“烧钱换规模”的扩张叙事,正在被利润、效率与回报重新计量。

2021年前后大举入局的资金进入退出周期,而一级市场,已难再为下一个故事买单。

钱不好拿:投资人不再为“故事”买单

2025年上半年,一级市场对餐饮项目的投资几近停摆。

据不完全统计,公开披露的融资案例不足十起,创下近年来同期最低纪录(已剔除门店信息不实、缺乏可靠信源、工商未变更等“伪融资”)。

其中,三家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分别是社区快餐品牌“阿赛小面”、社区小酒馆“唐三两打酒铺”与现制烘焙品牌“热气饼店”。

此外,连锁火锅品牌“小龙坎”完成了一轮股权融资,精品咖啡品牌“代数学家咖啡”完成第五轮融资。

资本阵容也显示出市场的谨慎——除挑战者创投与宽窄创投外,鲜见知名机构入场,一线基金集体缺席。


尽管案例稀少,仍可从少数获投项目中看出新的筛选逻辑正在成形。

“讲概念、拼流量”的旧叙事正在失效,资本开始转而关注企业是否能切中结构性问题、实现正向模型验证。

例如,宽窄创投创始人认为“热气饼店”以极致运营效率,破解了短保烘焙产品“高加价倍率+用户群体过窄”的结构性难题;

“阿赛小面”与“唐三两打酒铺”则锚定“社区+性价比”模型;

“代数学家咖啡”提出“大众品牌的消费升级”路径,而非并非盲目追求精品咖啡的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该品牌即主动收缩门店规模,2024年第三季度起实现财务利润与现金流转正。


这种从项目特征到资本态度的变化,并非仅出现在餐饮领域。

自2022年起,整个新消费赛道的投资热度持续下行,估值体系整体回调。曾依赖高估值讲故事的品牌逐步陷入增长瓶颈,不得不裁撤、收缩或转型求生。

一家头部消费投资机构的内部人士透露,尽管坊间频传他们“投资中式汉堡”,但事实上,自2022年之后,该机构未在餐饮板块公开出手。

门店数量曾是上一轮资本热潮中的核心估值变量之一,一级市场押注“跑马圈地”,通过加盟体系驱动规模复制。但在当下,单店模型普遍承压,回本周期拉长,加盟机制松动,扩张逻辑正逐步失效。

一位长期关注连锁餐饮的投资人表示:很多品牌开多少,退的也差不多。加盟门店的净增长接近停滞,看似在扩张,实则已陷入停摆,很难再找到清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行业的停滞同样体现在产业链的“隐性指标”中。二手餐饮设备市场的回收量持续下滑,设备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出手就有人接”,如今则是“堆在仓库里没人要”,库存积压成为行业冷却的具象写照。

上述投资人表示,自己仍会参与一部分早期项目的投资与孵化。此外他正在尝试将过往被投企业中的运营经验、模型打法进行产品化,打包为课程、咨询与陪跑服务。

估值体系的变化也清晰可见。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此前表示,一级市场如今对餐饮项目的估值倍数已回调至10—15倍PE的理性区间,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瑕疵的项目则完全无人问津。

不仅如此,投资人还普遍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具备可持续的单店盈利模型、可验证的增长曲线、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与分红承诺。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投资标准,导致现在国内餐饮投资没法投。

融资退潮不代表终局,而是一次资本视角的自我校准。一级市场开始重估餐饮项目的价值底层,放弃“规模幻想”,回归“模型现实”。而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不再依赖讲故事,而依赖生意本身。

扎堆上市,不是风口,是交卷

与一级市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在二级市场迎来一轮罕见的集中上市潮。

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绿茶等头部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成功完成IPO。

与此同时,遇见小面、巴奴火锅已递交招股书,老乡鸡也更新了招股文件,塔斯汀近期的股权架构调整被市场广泛解读为筹备上市的前奏。


回顾过去,中国餐饮企业已历经三轮集中上市潮。

第一轮发生在2007年至2009年,以全聚德、味千拉面等为代表,标志着餐饮资本化的初步探索;

第二轮出现在2014年至2018年,围绕连锁化与标准化展开,呷哺呷哺、周黑鸭、海底捞相继上市,资本开始系统性押注可复制的品牌模型;

第三轮集中于2019年至2022年,新茶饮、新中式快餐等赛道在“消费热钱”推动下高估值入场,九毛九、奈雪的茶等项目陆续登陆资本市场。

当前正在展开的这一轮,自2024年底小菜园登陆港股起步,至2025年上半年的批量上市,已构成餐饮行业的“第四轮上市浪潮”。

不同于前三轮以增长预期驱动为主,这一轮更像是上一个周期高估值项目的“集中兑现”窗口。

一批头部企业在2021年前后获得高估值融资,成为资本争抢的焦点;如今,随着PE/VC基金进入退出周期,回笼压力促使项目加速“上岸”。

这一轮上市潮的本质,是资本周期的推力大于行业周期的拉力。主导力量是“退出刚需”,而非“增长确定性”,这种驱动逻辑的错位,也让部分投资人对企业后市表现持谨慎态度。

尽管部分上市企业受到热捧,市值表现可观,但整体来看,估值分化已然显现,甚至已有企业在上市后短短数月内即跌破发行价。

另一方面,头部项目的成功上市,仍对市场情绪产生了一定提振,尤其体现在港股市场。

老庙黄金、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被并称为“港股消费三姐妹”,其中蜜雪冰城创下近年来消费类IPO的最高融资规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一级市场,为资本重回餐饮赛道提供了信号。

随着港股整体活跃度回暖,一级市场投资热情出现边际回升。进入2025年第二季度后期,部分消费基金恢复了项目初筛和尽调流程,一位连锁餐饮品牌创始人表示,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机构主动接洽。

模型为王,能赚钱的生意才有未来

资本在餐饮行业,从来只能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

一级市场的冷却,并非终结,而更像是一轮主动修复。热钱退场之后,曾依赖外部资本催化、靠规模掩盖问题的扩张模式逐步瓦解,企业被迫回到模型本身,重新检视效率、成本与用户留存的内功结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真正跑通单店模型、能够穿越周期波动、具备长期用户复购能力的品牌,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资本也在回归本质,从追风口、押流量,转向看组织、看系统、看稳健性。

资本冷却并非坏事。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去泡沫化的窗口期,为真正有耐力、具备模型自洽性的企业创造了突围空间。热潮之中,几乎所有项目都在讲规模、讲扩张;当资本退去,才更容易看清,谁在认真做生意。

职业餐饮网小结:

当行业从“增长幻觉”走向“现实检验”,真正值得被关注的,已不再是下一轮泡沫,而是那些以效率筑底、靠系统积累韧性的企业。

周期从不是终点,而是资本对行业的一次过滤机制。穿越喧嚣、仍能留在牌桌上的,才是定义下一阶段秩序的人。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