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加盟商与品牌方“互撕”?济南一知名餐饮品牌,近40家店铺集体换招牌!




文|职业餐饮网 小鱼

济南近40家板面店一夜“变脸”,竟源于加盟商与品牌方“互撕”?

近日,济南近40家“电厂二板面”门店在短时间内集体更名为“朱婆婆甜沫板面”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加盟商朱立叶与“电厂二板面”品牌创始人张文刚之间的矛盾也被推向公众视野。

这场合作从“甜蜜期”走向公开“反目”的风波,如今已升级为法律纠纷,对簿公堂——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约,品牌方称加盟商“私换底料”,加盟商则指品牌方“一牌两卖”。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方向加盟商加保证金、提出解约,常见的原因多为加盟商亏损、无力经营。但此次区域加盟代理商凭自身实力开出近40家店后,却被品牌方多次要求上涨加盟费,缴纳高达50万保证金,直至被提出解约。

这场事件中,究竟孰是孰非?事件发酵的背后,又给餐饮人哪些警醒和启发?职业餐饮网将呈现加盟商与品牌方双方说法,复盘事件始末。

从接连上涨的加盟费,到“大几十万”的保证金


说起“电厂二板面”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知道,但是济南人对这个品牌肯定不陌生。

据悉,菏泽电厂二板面创建于2007年,主打菏泽板面,目前在全国的加盟门店约260余家,主要分布在山东等地。

而加盟商朱立叶与品牌方张文刚合作始于2021年9月,双方签订首份合同,朱立叶获得济南区域独家代理权。

朱立叶在济南开设的首家“电厂二板面”迅速走红,并借此势头快速扩张,高峰期在济南的门店数量接近五十家,其中多数为朱立叶的直营店。

而这份经营上的成功,在朱立叶看来,并未转化为与品牌方之间对等且稳固的合作关系。


朱立叶表示:“由于济南首店迅速火爆,品牌方在短短两个月内,即2021年9月至11月间,通过电话通知和要求重签合同的方式,将单店加盟费从15800元历经18800元最终涨至39800元,且后续新开门店均按最新价格执行 。

并且在首份合同签订仅一个半月后,品牌方就要求其签署第二份内容更为严苛的合同,其中不仅将诸多本应由品牌方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她,还增设了三年内开够十家门店,否则取消她的独家代理权,由品牌方直接进入济南市场的条款”。


尽管朱立叶称其仅用七个月便完成了十家直营店的目标,但整个过程让她感觉“被品牌方牵着鼻子走”。这种不满情绪在在2023年下半年品牌方提出让她缴纳“大几十万”保证金时达到了顶点,朱立叶将此举视为“卸磨杀驴”,断然拒绝。

而面对朱立叶的系列指控,品牌创始人张文刚则给出了不同的叙事版本。他强调,双方的合作始于朱立叶夫妇对其品牌的认可,他“出于信任”才将济南区域的独家代理权授予对方,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为确保产品品质,核心料包需从菏泽总店统一发货。

张文刚认为,从2021年到2023年间,双方的合作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

但对于朱立叶所提及的合同多次修改、加盟费短期内大幅上涨以及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和提出背景等细节,张文刚在其公开回应中并未进行直接且详细的说明。

“仓库共用“成导火索,50万保证金引爆信任危机


在品牌方张文刚看来,两方的导火索源于对产品品质的担忧。他表示,2024年春季,有顾客反映济南“电厂二板面”的口味与菏泽总店存在明显差异。

经过调查,它发现“济南区域部分板面为了降低成本,将品牌方底料与其他的行家底料混合使用”,并声称朱立叶的合伙人袁先生曾承认此事并承诺不再违约。因此,品牌方才希望对方缴纳保证金,以确保底料100%从菏泽总店发货。


后续继媒体采访,朱立叶称,事件起因是2024年10月左右,张文刚到访她公司共用的仓库时,拍到了其他品牌的调味料。“他当时就质疑我‘串料’”。

朱立叶解释道,“我的公司旗下并非只有‘电厂二板面’一个餐饮项目,还有火锅店等其他品牌,这些项目共用一个大仓库。那些被拍到的胡椒粉、味精类的料粉,是用于火锅店等其他项目的,与‘电厂二板面’毫无关系”。

朱立叶称,当时她便向张文刚极力澄清,并主动提出可以现场取样、品尝,为自证清白,当晚便带着张文刚前往她的火锅店,希望他能亲眼看到那些料包的真实用途。“我当时很坦诚,朋友圈也天天发火锅店的内容,他不可能不知道。张文刚在火锅店吃饭时,态度确实有所缓和,我以为这个误会就此翻篇了。”

令朱立叶始料未及的是,大约一两周后,张文刚便以此“仓库发现其他料包”为由,向她提出了重新签订第三份合同,并要求缴纳高达50万元的保证金。“朱立叶认为,品牌方此举是在“设局”,为后续的施压和可能的“割韭菜”铺路。朱立叶表示,愿意梳理并公开2024年全年的“电厂二板面”料包进货单据,以证明自己规范经营。

除此之外,朱立叶还提到,品牌方几乎没有在实际运营给予支持。

她认为,自己十多年的餐饮经验和团队的努力将“电厂二板面”在济南从0打造成了区域爆款,但品牌方除了商标授权外,几乎未提供实质性的运营支持,却在品牌做大后“卸磨杀驴”,让她产生了“养了四年的孩子,被人偷走了的感觉”。


断供威胁触发品牌切割,品牌方“双重授权”成致命一击


在保证金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朱立叶方最后一次采购料包日期为2024年12月4日,仅够用15-20天,此后停止采购核心料包。

2025年1月4日,朱立叶就供料问题进行“最后确认”,品牌方确认停供。于是,在1月4日确认品牌方将停止供料的当晚,朱立叶便紧急联系各方资源,开始订购新招牌。 并在2025年2月至3月将旗下门店全部更换门头为“朱婆婆甜沫板面”。

2025年4月29日,朱立叶发现济南天桥区一家新店获得品牌方授权,而此时双方合同未解除且律师仍在交涉。在朱立叶看来,品牌方在5月3日发出解约函前,双方独家代理合同依然有效、解约通知尚未发出、且双方律师仍在沟通的情况下,就将品牌授权给了济南区域内的第三方,这是类似“一房两卖”行为。


而品牌方认为,朱立叶方在2025年2月至3月将旗下门店全部更换门头为“朱婆婆甜沫板面”,并使用“品牌升级”等宣传语“变相贬低菏泽电厂的板面”的行为,构成了根本违约。

目前,品牌方于2025年3月向朱立叶方发送了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使用品牌,并在5月初发出了单方面的解约函,并且提起诉讼。

而朱立叶和她的团队也正准备提起反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从“共赢”到“互撕”,核心痛点在哪里?


加盟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合作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1+1>2”的协同效应实现品牌方与加盟商的互利共赢。

品牌方通过加盟快速扩张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加盟商则借助成熟的品牌体系和运营支持降低创业风险。

然而,“电厂二板面”这一事件暴露出在早期粗放式加盟模式下的深层矛盾:利益失衡。

从加盟商视角来看:当加盟店形成区域影响力后,品牌方单方面提出涨加盟费、增收50万保证金等要求,试图从扩张成果中多分利益。

但在实际运营中,品牌方并未提供实质性支持,从门店设计到营销推广全由加盟商团队独立完成,品牌方仅提供商标授权,却通过修改合同条款、增设费用等方式攫取收益,导致加盟商产生“劳者不得,坐者分利”的不公感。


从品牌方视角来看:当济南区域门店成为“爆款”后,品牌方不仅通过涨价、增设保证金等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在未解除现有合同的情况下授权第三方,暴露了明显的“收割心态”。

品牌方将区域的火爆的增长简单归因为自身品牌价值的延伸,却忽视了加盟商的独立运营贡献。

这也体现了餐饮行业早期粗放式加盟模式的漏洞:品牌方与加盟商的权责边界模糊,既缺乏对运营支持的明确约定,也缺少对品牌扩张的合理管控,最终导致合作从“共赢”走向“互撕”。

职业餐饮网小结:

餐饮加盟的本质应是品牌方与加盟商的利益共生,而非零和博弈。

“电厂二板面”的加盟纠纷绝非个案,而是折射出粗放式加盟模式下“表面繁荣”的虚假面纱——当品牌方将加盟商简单视为“提款机”而非战略伙伴,当加盟合同异化为单方面利益收割的工具,所谓的“共同成长”承诺便沦为空洞的口号

这一事件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健康的加盟关系必须建立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逻辑之上。

目前,相关纠纷仍在司法处理中,职业餐饮网将继续关注事件后续发展。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编辑 | 小鱼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