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创始人欠了2亿,却还在拼命扩张,区域餐饮“疯狂”的多品牌实验



文|职业餐饮网 张铎

2023年,魏家凉皮出走美团外卖,随后高层“李撕魏”内斗戏码公开上演,创始人自曝负债2亿,生态园项目被质疑涉嫌违规用地。一时间,魏家餐饮成为争议中心,话题不断。

但这家区域餐饮巨头并未收缩阵地,反而逆势加码,“魏斯理”汉堡开启全国扩张,新副牌持续推出,从湘菜、啫啫煲、到足疗店、中医馆——魏家餐饮正试图拼出一个边界模糊,但野心勃勃的“魏家宇宙“。

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多线进攻,还是被增长焦虑裹挟下的仓皇应战?它的打法中,究竟蕴藏着多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又埋伏着多少难以回避的风险?


10个品牌,400+门店

魏家不只是卖凉皮

西安高新区悦熙广场,临街的一整层商铺被“魏”字攻占:魏斯理汉堡、魏家凉皮、湘魏儿、魏知足(围挡)、魏北道、魏芯堂(围挡),这片密度惊人的品牌阵列,被网友戏称为“魏家宇宙”。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这座城市的其他角落,还有魏家便利、魏客咖啡、魏卜煲,以及筹备中的魏世纪音乐酒吧。

从1999年西安大学南路的一个小摊位,到即将拥有十个品牌,400多家门店的区域餐饮巨头,魏家餐饮似乎已经不满足于“餐饮品牌“的身份。


在魏家餐饮的官网,挂着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具有战略意味的口号——“anytime food, all the time social”。

Anytime food,是一种全时段进攻策略。魏家正在用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产品组合,抢占消费者从早餐到夜宵的每一个用餐时段。凉皮、汉堡、啫啫煲、便利轻食——构成一个覆盖全天饮食需求的产品矩阵。无处不在,时刻在线。

All the time social,强调的不是社交功能本身,把门店变成一个值得停留、方便交流、适合分享的“线下社交节点”。—不仅仅解决“吃什么”,还参与“去哪儿待一会儿”。日常社交行为,在魏家的系统中逐步被整合。

魏家凉皮陆续开出230㎡以上大店,桌椅与星巴克同源,强调舒适性;魏客咖啡从600㎡扩展至1500㎡独栋商业,承载“办公+社交+休闲”复合场景。魏斯理汉堡摆脱传统快餐模型,定位“西式正餐快餐化”,更接近西式休闲餐厅的体验。

高品质的门店优质的出品,也让魏家天然适配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愿意打卡的内容场所,在小红书抖音上,积累了不少种草内容。与此同时,即将开出中医馆、足疗、酒吧等业态正在补齐“吃之外”的时段与情绪需求。

从空间到菜品,从时段到传播,魏家正试图偷走消费者的一整天。

多品牌不是加法

而是主品牌的能力扩展器

魏家餐饮的愿景固然宏大,但现实是,魏家的大多数子品牌仍然停留在实验和早期阶段。除魏家凉皮外,目前只有50家门店的魏家便利,以及全国扩张的魏斯理汉堡,初步实现了连锁化发展。

但换个视角看,这些子品牌,不一定要成为独立的生意,事实上,一些子品牌的存在,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强大、更具适应力的主品牌。

如果只靠一碗凉皮,魏家凉皮撑不起现在的规模。它需要更丰富的SKU、服务更广泛的人群和消费场景。

魏家凉皮如今的菜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快餐市场的高频品类:凉皮肉夹馍,米饭套餐、米线、汤粥、汉堡、小食、饮品,甜品。合理的定价和丰富的选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萨莉亚”。

但主品牌内部打磨新产品线,试错成本高、顾客期望值高,一旦不成熟,就容易影响品牌口碑,副牌就能很好地承担这个功能。

据媒体报道,魏斯理汉堡是魏家为扩充汉堡产品线而创设的品牌,不仅是产品创新的载体,也是魏家学习西方餐饮理念的实训场。

不难推断,魏客咖啡、魏北道居酒屋、湘魏儿也可能有同样的目的,不只是一家店,也是一个美食研发中心,还可以通过独立门店进行市场验证,最终反哺给主品牌,实现菜单的有机扩容。

它们即便无法跑成独立连锁,也在功能层面完成了“能力注入”。

魏家便利的角色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复合便利业态,集餐饮、轻食、水果、烘焙和自有商品于一体,更像是一块系统性的拼图。

魏家凉皮与魏家便利门店分布


如果将魏家凉皮和魏家便利的门店同时标注在地图上,会看到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线:哪儿没有魏家凉皮,哪儿就有魏家便利。它精准填补了主品牌因面积、客流或租金限制所无法覆盖的空间盲区。

除了空间上的补位,它还承担着时段延展的任务。便利店模型天然适配“非主力用餐时段”——如早餐、下午茶与深夜小食,填补主品牌在用户节奏中的时间空档,实现全天候陪伴。

它还承担着产能缓冲区的角色便利店中的鲜食和零售模块正好可以吸收冗余产能,提升出品效率、降低损耗,形成完整的供应闭环,让这张多品牌网络跑得更稳、更密、更深。

从中央厨房到控股集团

魏家的系统底盘

如果说副牌是魏家灵活的策略前台,那支撑一切运转的,是魏家自建的供应链。

2014年,魏家就已经开始搭建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先后布局了南郑华荣魏家生态产业园、汉中魏家鲜食品有限公司。并于2016年在西安建成了占地2万8平米的中央厨房,涵盖凉皮、粥品、卤肉、馍胚、米线、调料包等核心品类,并配备三温区、5000平米的冷链配送中心,一日三配。

一日三配不是炫肌肉,而是因为主品牌产品的特殊性。以凉皮为例,最佳赏味期只有6小时。即便冷藏保存,口感和弹性也会迅速下降。为了让数百家门店在营业高峰期内仍保持稳定体验,魏家必须通过中央工厂出品+高频配送解决问题。

也正是这套以标准化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使魏家得以在多品牌、多品类并行的同时,确保口味稳定、成本可控、体验一致。它是多SKU扩张得以实现的能力底盘,也是多个品牌能够共享生产资源、同步成长的前提。

如果说中央厨房与冷链配送构成了魏家产品端的底盘能力,那么在组织结构上,魏家还构建起了一个“企业生态网络”。

根据公开的工商资料,魏家餐饮的控股平台为魏斯理(海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魏斯理控股其旗下魏嘉实业涉及多个相关配套产业链,包括食品供应链、厨房设备、包装材料及建筑设计等。

其中,西安魏来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的名称在多个新门店项目的围挡中出现,或为项目工程实施主体。

此举或意在降低扩张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并在多业务并行中提升资源联动与标准化输出能力。这一组织结构不仅服务于当前门店网络,也为魏家多品牌战略中不同业态的快速落地提供了操作平台。


强控之下的风险

系统越全,越容易过载

如果说魏家餐饮过去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套高度内建、强管控的系统之上,但这套系统过于“闭合”。

从股权结构看,魏家餐饮旗下公司几乎都掌握在魏文军本人或其关联公司手中,形成了以创始人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控制结构。这种架构在企业早期常见,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

但公司品牌增多、业务范围变广,也容易逐渐显露问题:比如决策失衡、缺乏多元声音,缺少职业经理人的稳定接力机制,内部组织缺乏自我修复能力,容易因为权力冲突外泄而损害品牌。

“李撕魏”事件,是一次内部失衡的集中暴露。

2023年7月21日,魏文军突然和原运营负责人李春林翻脸,并发出千字长文,魏文军指责李春林给公司造成累计近1700万的经济损失,同时表露“魏家凉皮欠外债2亿元,自己只剩魏家凉皮一个寄托”等敏感信息。

李春林则反诘称魏文军言而无信,答应投资自己500万却未兑现,并指责其赚的钱“太血腥”。双方冲突的诱发点是供应链金融,但外界猜测双方已经积怨已久。

魏文军的微信号“魏斯理”,李春林曾给他的备注为“老大”,如今,后者将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李撕魏”。目前在抖音平台维权,揭露魏家“黑幕”,并建立类似公司,试图用加盟与魏家凉皮竞争,

另一个风险,则来自品牌体系本身的扩张压力。

魏家正在尝试通过中医馆、足疗、酒吧、甚至体育相关业态,试图以“吃”为锚点,延伸对顾客生活路径的覆盖。但这些业务所属的行业逻辑、运营方式、人才模型,与餐饮完全不同。

多品牌带来的并非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的管理复杂度。每一个新品牌都可能带来供应、空间、人力、数据、财务等维度的独立要求,一旦缺乏专业团队支撑,就容易从“场景协同”变成“组织负担”。

从这个角度看,魏家下一步或许不再是“开出更多品牌”,而是建立一套能真正承载这些品牌、并实现有序管理与稳定复制的系统架构。否则,“宇宙”尚未成形,重力坍塌可能已在路上。


不仅是魏家的问题

所有餐饮公司都要面对

从一个小摊位起家,到构建拥有十余品牌、覆盖上下游业务的“魏家体系”,魏家的路径很难被简单复制,但它今天面对的挑战,几乎是所有成长型餐饮企业都迟早会遇到的问题。

扩张到一定体量,做多品牌不是选择,而是必然,“一个品牌”已不足以承载所有增长可能。此时,多品牌不仅是新引擎,更是组织能力向外延展的必经路径。一个品牌解决的是用户需求,一个品牌体系解决的是企业生命周期。

魏家的打法中,有几点尤为值得行业参考:

1、它没有走“资本快跑 + 加盟铺面”的路径,而是选择自建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产品标准化、空间管理等底层能力;

2、副牌围绕主品牌展开的品类补位、时间延伸与场景协同;同时是测试场、品类实验室和系统训练营,最终将经验与资源反哺给魏家凉皮的主品牌体系。

但与之相对的,是清晰可见的成长阵痛:

1、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让企业难以搭建多元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来承载系统复杂度;所有能力“自控”,也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必须“自解”,缺乏外部弹性;

2、多品牌协同的难点从来不在于“复制更多”,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有序、可承压、专业化的组织结构来托底整个系统运行。下一个增长曲线,不是“更多品牌”,而是“更强结构”。

职业餐饮网小结:

魏家凉皮的路径并非孤例,它折射出的,其实是当下大多数区域餐饮集团正在经历的一种集体现实:老品牌的增长已趋极限,相比之下,副牌和创新反而更容易跑出新故事。

多品牌,是深耕区域的自然选择,但真正走向全国的关键,仍然在于一个足够有力的主品牌。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