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广州榜单发布
“老广”表示不需要?
6月28日,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广州也成为继上海之后,米其林指南在中国大陆的第二个评鉴城市。
但伴随着榜单发布,并不是顾客蜂拥着挤进上榜餐厅,而是顾客的种种质疑和吐槽。这和两年前上海发榜后的反响如出一辙。
是老广排斥米其林,还是米其林不懂中国饮食?本期,我们来扒一扒,米其林榜单,为何所到之处,皆有质疑。以下是我们收集的“吐槽”原因: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在中国
米其林为什么屡屡被骂?
★
米其林的法式评价体系
难懂中餐的烟火气
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多元且丰富,34大菜系各具特色,各地有不同的风味流派,同时,烹调手法十分讲究。这样的饮食背景,不是一个外来食文化可以轻易理解的。
米其林指南源自1900年的法国,这种跨境、跨世纪的评价体系,很难用来判定中餐的“剁椒鱼头”、“麻辣小面”、“江湖菜”是否够高级、刀工是否精湛、摆盘是否精美。用法式的优雅来评鉴中国美食的“锅气”,真的能看出我们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吗?
此次广州榜单的发布,在广州的餐饮圈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广州的老餐饮人表示,米其林的评价体系对于西餐或许有用,对于复杂的中餐恐怕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
中国人对美食的喜好
自成圈层
中餐的渊源历史和多样的烹饪手法,决定了中国饮食独特的气质,而中国消费者对吃的“执念”,也呈现出“专业吃货遍地”、“喜好传播分享”、“消费频繁”等现象。
中国的消费者对吃的选择和判断,并不完全依赖于一份外来榜单指引。TA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搜寻美味。什么好、什么不好,顾客用脚投票。所谓的“权威”,尤其是外来的权威,多少会让人在内心大打问号。
这一点在广州市场更加明显。我们采访了广州多个餐饮老板,很多人表示,老广们的美食追求,也许是凌晨12年去番禺,守候在宰猪场等待新鲜猪杂,买回血淋淋的食材,吃新鲜的猪杂粥;也许是坐两三个小时的车,去郊区吃走地鸡。
愿意花高价吃一顿体面的大餐,这样的人在广州也有,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饕”。
★
在“吃”这方面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务实
中国消费者在“吃”这一点上,无疑是越来越务实的,相比较高雅、昂贵、摆盘精美但“吃不饱”的高档餐厅,更多的中国人还是喜欢味美、价优、量大的超高性价比。
不可否认,“嘴刁挑剔难伺候”的中国消费者,在中国餐饮市场上培养出很多物美价优的好餐厅,而越来越多的好餐厅也试着回馈消费者“高性价比”。相反的是,米其林的评价体系更看重的是餐厅的高标准而非性价比,或许,离中国人喜好的“务实”有些远了。
“两三百的一只鸡在高档酒店里卖,你说好不好吃?也许味道还不错,但老广们的第一反应是——贵。不可否认,性价比也是广州人在考量餐厅‘好与坏’时候的重要标准,老广推荐给亲朋好友的,不仅要好吃,也要实惠便宜。”广州联合造食创始人陈大口说。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米其林在中国所到之处无不遭吐槽:高规格、高标准带个顾客的,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中餐需要自己的评价体系
院长刘广伟先生曾提出:中国烹饪流派众多。物产多、民族多、菜系多、流派多、手法多、菜肴多。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食,每一种风味流派都有其代表餐厅。每一种评价体系都有自己的风格,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共同促进着世界餐饮的整体发展。
但中国餐饮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如果做榜单,除了基本的几点如食材、烹饪技术、环境服务、人气外,还要充分考虑食品安全、风味流派等因素,我们需要的是既专业又接地气的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