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奶茶喝出了双下巴”、“不放过一颗珍珠”……周杰伦一胖,引来网友的纷纷调侃。
高糖高脂的奶茶喝完容易发胖,是奶茶党心中一直的“隐隐作痛”。奶茶就没有办法解解腻,让杰伦喝不胖吗?
1
周杰伦胖了,怪奶茶咯?
最近,周杰伦的新单曲《等你下课》,把一众杰伦粉听得“老泪纵横”,青春的回忆再次浮现在眼前。
可看到我伦的一组近照,又“吓坏”了粉丝。
照片中,一边下车一边喝着奶茶,身材变胖不少,引来众多网友调侃:都怪奶茶喝太多了。
我伦也实在爱奶茶:
▲随时随地喝奶茶
粉丝在演唱会上还会举这样的灯牌:
▲粉丝也是很关心杰伦
1月20日,周杰伦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开玩笑说:
▲坚持要喝奶茶
奶茶“高糖高热量”的帽子已经戴了很多年。2017年8月,上海消保委多款奶茶进行试验测量。在27件正常甜度的奶茶中,含糖量介于每杯11克至62克之间,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克。
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经检测,奶茶中的脂肪含量也偏高,尤其是奶盖茶平均脂肪含量达6.3g/100mL,最高的一杯可达41g脂肪。
对于能量摄入2000kcal/d的健康成年人,《指南》建议一天的脂肪摄入量不超66克,一杯奶盖茶的脂肪量已接近推荐量的2/3。
这么一算,爱喝奶茶的我伦能不胖吗?
2
健康口号下,奶茶也在尝试“瘦身”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17年中国线上零食消费趋势报告》,高糖类食品销售增速放缓,无糖低糖成为新趋势。
一个典型的事例,2012年以来,可口可乐的业绩不断下滑,由于担心肥胖和健康问题,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少糖的产品和多样化的饮料。
▲可口可乐还专门推出“零度”产品
逐渐开始流行的是推崇健康的轻食、裸食主义;甚至口感上更为清爽,以苦涩中和了糖、奶甜腻感的抹茶也在近几年火了一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甜腻的奶茶该“解解腻”了。
你有没有想过,近两年奶盖茶是怎么火起来的?国茶实验室创始人、资深茶叶品牌策划顾问罗军讲过这样一个营养学原理:18岁之前在长身体的年龄,需要关注营养的摄取;30岁以后代谢退化,喝纯茶为了辅助消化。
18-30岁之间的消费人群,是重要的过渡期,人的营养选择会从“补充”慢慢到“平衡”,奶盖茶是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群需求的产品。
而这部分人也是时下新茶饮的主力消费人群之一,他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身材管理要求越来越苛刻。
近一段,不少品牌甚至在奶盖茶上也开始继续“进化”——采用低热量低糖的原料;丰富消费者的选择。
上周,眷茶推出低脂芝士奶盖。和普通芝士奶盖相比,低脂奶盖热量更低,喝起来腻感更少,口感上更轻盈。
▲降低芝士里的热量
在糖分上,奶茶店基本上都有了甜度的区分,1点点奶茶有6种糖度(标准、9分甜、7分甜、5分甜、3分甜、无糖)可以选择;CoCo都可也有红茶拿铁清爽系列的饮品。
无糖无奶的纯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菜单中,奈雪の茶最新的门店开辟出专门的“现泡茶”区域,可以现场冲泡原茶。
3
产品研发大咖的3条奶茶“解腻”指南
试过的朋友都知道,一杯减少了糖和奶的奶茶是真难喝。奶茶的美味和健康如何兼得呢?对此,专门请教了几位产品研发的资深专家。
▲解决奶茶的“甜腻”问题也有迹可循
1、寻找替代品,采用天然成分
有着15年产品研发经验的陈季强认为,原料选择上使用更多天然无添加的成分,是健康茶饮的方向。比如奶选用鲜奶,不用奶精粉;糖用天然的甘蔗糖或是健康的黑糖、海藻糖,会更健康。
产品研发资深人士吴建伸说,奶茶减少糖和奶等于比重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补高比重就可以了。拉高奶比例可以添加脱脂奶粉;如果要拉高纯茶的浓厚度,还不增加甜味的话,最简单的方式可以用添加乳糖来完成,特别是高澄清度的乳糖。
在成本上,乳糖也不算贵,而且比一般的奶茶更健康。但这样出来的一杯奶茶,口感清淡,不太好喝。
逅唐茶业联合创始人、长期专注产品研发的禹博川说,一杯低糖低热量也很好喝的奶茶可以被做出来,但一杯的成本在13元,市场价最低要卖到22元。
2、“纯茶”的消费趋势看涨
陈季强说,打造茶的健康属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1.增加强调健康成份的配料;2.将茶基的健康成份特别提示出来,或选择有特殊健康成份的茶基。归根结底,还是要減少糖的使用量。
不谋而合地,吴建伸认为,在饮品行业,纯茶的消费会呈现出缓缓上升的趋势。
禹博川也认为,纯茶可以在门店有体现,但现在饮品市场的发展阶段,这类产品上菜单的目的,多是为了有而有。如果想要打爆市场,需要超级强式的品牌出现。
3、健康,不仅仅是糖分的锅
对于奶茶的“糖分”难题,禹博川说,健康是蔬果现榨汁产品类的主线,因为追求健康,就要放弃口感,或者成本增加巨大。
而现在的饮品行业,满足客户群的是口味与解渴,可以与瓶装饮料和纯净水产生区别。
在当下的饮品行业,操作区域的干净程度、员工的操作状态更能体现安全与健康。
“产品可以以任何方式去做,但结果是要卖给谁,多少人会买。”禹博川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