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还是不去,市场就在那里!
中国大型餐饮连锁集团拓展海外市场的探索虽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中餐海外扩张的春天来了吗?
据统计,目前美国的中餐馆数量为5~6万家,已经超过麦当劳、温迪和汉堡王等快餐连锁店的总和。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现在的中餐不再是蛋卷、宫保鸡丁和放在饮料边彩色的小纸伞了,吃中餐已经成为一件寻常事。
中餐在美国经营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现在中餐行业从业人员多达30多万人,但其中75%以上仍属于个体经营,多是廉价的快餐和外卖店,且绝大部分以家庭小店为主,几乎没有形成像样的品牌和规模。
中餐出海,今天回头看,实际经历了三次浪潮。
中餐海外开店的第一次浪潮可追溯到160至190年前,而第二次浪潮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包括全聚德在内的一批国营知名企业走出去,却因缺乏对当地的了解、投资选址不够谨慎、经营不善等原因几乎全军覆没。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时,全聚德在美国、德国、缅甸、阿曼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开了分店,而全聚德2013年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海外店分别位于缅甸1家、澳大利亚1家、日本2家。至少,全聚德在美国、德国和阿曼的店铺已全部关停了。与其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东来顺等国企。
事实上,在这波出海潮中,失败的不只是全聚德。面对不堪回首的往事,许多企业的负责人都不堪回首。
“花的钱多了,本亏大了,很多店铺的店长、厨师长都跑了,有些遗留的法律纠纷持续近10年未解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初这些企业都是国企,缺乏了解海外市场的人才,有些开店比较盲目、管理跟不上,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而目前正是中餐海外开店第三次热潮来临之际。“把中国菜烧到纽约和巴黎”成了国内不少餐饮集团企业家的梦想。然而,中餐要走出去,并非易事。
“到海外经营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包括从菜品改良,人员培训出国,当地法律和经营环境的熟悉等都具有一定挑战性,需要做好前期亏损的准备。”国内某餐饮集团负责人表示。
“几年前我们就想召集一批中国大陆的知名餐饮企业在洛杉矶开设一家大型高档的中餐厅,做各个地方特色的中国味道荟萃。但是太多企业家对于美国的融资、法律和市场不熟悉的犹豫,让计划搁浅了。”美国中餐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龚权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不熟悉当地的法律、市场、人文环境,也有外汇监管、人员签证等一系列隐藏更深的问题。如果盲目在当地独立开店,不仅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经营风险也非常大。
“对于刚刚踏出国门的企业来说,采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更加稳妥。”郑砚农十分支持狗不理的做法。他说,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必然要付出成本,积累经验,摸清目的国政策法规、习俗、人文环境等,而被并购的企业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与改革开放初期,以全聚德、东来顺等国有餐饮企业为主的第一轮海外开店热潮相比,如今的餐饮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上更加谨慎,他们大都不再选择独立开店,而是采取与当地公司合作的方式。”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坦言,就现阶段看,品牌餐饮进军海外还只是在探索模式,不太可能成为获得很高收入回报的内容。
“客观地评价,从企业实力来说,近些年,大型中餐企业其自身的资金实力、经营管理人才储备、企业家个人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中,不乏中餐单店经营额亿元的门店。从外部环境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海外对中国餐饮文化的接受能力增强,中餐的认可度也呈上升趋势。”边疆表示。
正因如此,包括他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轮中餐名企海外投资的步伐明显扎实、清晰多了。
-
- 中餐 热门阅读